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仁波切說法開示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8拉帝仁波切講經上士道 2008.12.14 中山女高

 

前言

「黑白業及善惡心,意樂善則業善,意樂惡則業惡,一切觀待意樂」,這個偈頌內容中的意樂善就是如果我們抱持善心,當下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善業;反之,如果抱持惡心,所做的一切都是惡業。以善念作為動機、出發點,這一切都是善業,若以貪、嗔、癡為出發點,則一切身、口、意行為都是惡業。如果可以抱持善念,當下所做的身語種種行為都可以稱為善業,抱持利他的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業;如果可以用心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回報,當下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稱為善業。甚至你現在做的事業跟佛法看起來並沒有關聯性,但是你的動機是為了服務他人,這也是善業;善惡不是看你做什麼樣的行為,而是你用什麼動機來做這樣的事情。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動機出自菩提心,當下所造的業不只可稱為善業,更可以稱為菩薩行。所以今日聽法應是懷抱著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來聽法,在未聽法以前,先要調整自己的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所以希望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今日來到上師的面前聽法,並且希望聽聞之後,可以將所聞的行持。

 

說法科判

今日要講說聽聞的法是有緣者趣向佛陀果位的法,是法蘊的精華,是任何一位補特伽羅成佛所需要修的法類。科判如下:

壹、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貳、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叁、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肆、如 何正以 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禮拜的功德          果碩仁波切開示

   大禮拜包含於七支供養之修行中,七支供養修行之內容,主要為「淨罪集資」;(七支供養--禮讚諸佛、廣修供養、懺悔罪業、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普皆回向),「集資」即積聚智慧與福德資糧,「淨罪」即淨除累世所造作、累積之業障。行者心續能否生起證量?需仰仗積資淨罪之修持;若未做積資淨罪之修持,心續中將不可能有任何證量產生。

 

    七支供養之第一支為「禮拜」;禮拜可分為身、語、意三種;身之禮拜即以身行跪拜頂禮佛陀,語之禮拜即以言語稱頌佛陀之功德,意之禮拜即對佛陀有堅定之信仰。無論以七支供養之方法修持,或以大禮拜之方法修持,均需依循傳承祖師所傳授之方法,如法行之,方能達到積資淨罪之目的。

 

    如法之禮拜方式,首先需合掌,兩手拇指置於兩手掌中間;手掌中間空心之部分,象徵空性之緣起;供養、頂禮…等緣起,攸關行者將來修行之成就;空性之緣起,能感得於佛陀住世或佛陀涅槃後,獲得殊勝之人身。兩手合掌後,首先需置於頂上,次置於喉間,後置於心間;然後兩手掌貼地,其次雙膝跪地,最後額頭觸地,如是行五體投地之禮拜。雙手合掌置於頂上(頭頂或額頭),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具有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之圓滿色身(合掌置於頂上,能感得將來證得佛圓滿之頂髻;置於額頭,則能感得將來證得白毫相);置於喉間,能感得將來證得佛陀六十種妙音之功德;置於心間,能感得證悟佛陀遍一切知之「一切種智」。其後,需雙足併攏、雙手貼地、雙膝跪地、額頭觸地,則根源於戒律中「業部」之規定;任何細微之動作均需如法而行,切不可隨意、散漫行之,其中若有不如法之處,則所行之禮拜,雖亦能積資淨罪,但仍有缺失;猶如持花供佛,雖能獲致殊勝果報,惟若花朵有枯萎等缺陷,則將令此殊勝果報有所缺失,此亦為另一不佳緣起之象徵,行者於此需謹慎為是!

 

    行大禮拜時,除口頭唸誦與身體曲躬之外,虔敬信仰之意念與信心,為此法之精髓所在,將來修持能獲得任何成就?亦取決於是否具足虔敬之信念。行者藉由如法行大禮拜,除能證得佛陀身、語、意之功德,且能對治心續中,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中之「傲慢」。吾人之所以心生傲慢,關鍵在於無法將他人置於自己之上,藉由行大禮拜,將自身最高之部位---頭部觸地,沒有比地面更為低下之處,故當吾人行大禮拜時,是將所禮拜之對象,置於遠高於自己之處,以此能對治心續中傲慢之煩惱與累世因傲慢所造作之業障。

 

    行者禮拜之對象,不應僅限於佛菩薩,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應當為禮拜之對象。如同佛經當中的一段祈願文:願我時時使自己處於卑下,願我時時將眾生置於頂上。一個人能獲得身體乃至活在世上,均需倚靠有情眾生之恩澤,方能達成;吾人所企求此生之安樂,乃至證得解脫成佛之果位,亦需藉助其他有情眾生,方能圓滿。例如,欲證得圓滿菩提,首先需圓滿佈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密,若無其他眾生為對象,讓行者行佈施、習持戒、修忍辱,如何能圓滿此三種波羅密?如何能圓滿菩薩道之資糧。如是思維有情眾生之恩澤,內心對有情眾生之恭敬心,自能油然而生。

 

    藏諺云:高傲的岩石上,無法留住功德的水滴。陡峭險峻的山壁,除非有凹洞,否則縱使下再大的雨,依舊無法留住任何的水滴;因此,如以傲慢如陡峭山岩的心態修持,將無法留住如水滴般之功德。行者欲使功德累積增長,首先即需對治心續中之傲慢,故當時時提醒自己心處卑下,將佛菩薩與有情眾生置於高處而禮敬。如此行大禮拜,為行者累積功德之根源,且於將來能感得如自身五體投地時,所覆蓋之塵土數目,無量無邊之轉輪聖王殊勝功德。轉輪聖王具足極大功德,廣受人天尊敬,行者若能如法行大禮拜,亦能感得無量無邊轉輪聖王之殊勝功德;且因行大禮拜所覆蓋之塵土數目,遠多於行短禮拜所覆蓋塵土之數目,因此,行大禮拜之功德遠較行短禮拜之功德為大。

 

    吾人於輪迴中流轉了無數次,或投生地獄道、或投生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等六道;由取得生命所獲得之身體亦無量無邊,所造作之業障,亦復如是。因此,當行者作大禮拜時,應當觀想自己於無數次輪迴中所獲得的身體,均以人的形象示現,如此無量無邊的身體與自己同時行大禮拜;如是觀修,將能如同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述:願自身化作如同大地塵土數目之化身,前往十方諸佛世界,供養十方諸佛。且能藉此懺除過去生中,所造作無量無邊之罪業。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王達賴喇嘛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

各位好:

1.受人所託,要請大家幫忙轉寄這個廣論的錄音。

2.又,下面那個連結的站,是蔣揚仁欽師兄建的,裡面放了很多法王的錄音,也順便讓多點人知道吧!!!

 

這次請大家幫忙轉寄的廣論是1987年,法王在達蘭薩拉講授的,共計十八天,是目前最完整的 廣論 教授。法王特地拿給蔣揚師兄要他翻譯出中文。也將有人整理出文字稿。目前我們能幫上的忙,就是轉寄這個訊息。

目前以上傳至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預計15~16小時左右)

http://www.e-dalai.com/sutra/2008/lamrimchenmo2008.html

另外尊者320日與媒體會面的影音有中文字幕,希望大家能夠更加了解狀況。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221337015785846946

 

直接點擊下載連結

 

前行 introduction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乘行者,欲藉由修持密法,快速地成就圓滿菩提,其關鍵在於是否能精進地作積資淨罪的修持?唯有將業障徹底淨除,心續中,方能產生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唯有累積圓滿的智能與福德資糧,方能證得圓滿的佛果。因此,行者殷重地作積資淨罪的修持,精進地修持三十五佛禮懺法,沒有任何的藉口可以拖延。

修持三十五佛禮懺法,須觀想面前虛空有一皈依境,主尊為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的寶座由大白象所擎舉的寶座(與修持別法,佛陀的寶座由獅子所擎舉,有所不同),其上有蓮花與月輪,周圍有綴滿珍珠的寶幔莊嚴,佛陀具足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全身散發如同十萬個太陽般的光芒,如是具足一切威儀,端坐於寶座上。此處觀想佛陀的寶座,由大白象而非獅子所擎舉的原因,在於修持本法的目的,乃是為了淨除業障,而大白象具足極大的力量,以此為修持本法,能淨除一切業障的緣起。珍珠寶幔象徵行者能將心續中的惡業淨除的緣起。

三十四尊佛,前三十尊佛,分別於釋迦牟尼佛的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圍繞三周,每一周有十尊佛;最後四尊佛,於圍繞佛陀第四周的東、西、南、北四方安住。諸佛安住的位置與持誦佛號的功德利益,簡列於下:
持誦諸佛佛號的功德利益,系以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為依歸;三十五佛的形相,系以宗喀巴大師於「阿喀」地方,閉關修持時,親見三十五佛,遂將三十五佛的形相記錄下來。大師此舉,並非為炫耀自己能親見三十五佛,而是為利益後世眾生,方行此事。一位偉大的修行者,若為利益其它眾生,或許會於適當的時機,示現神通;但若僅以神通誑惑世人,甚至不具足證量,卻自稱有神通,欺騙他人;如此,與佛法大相逕庭,對於後世弟子的修持與佛法的弘揚,將造成極大的傷害。修行能否有成就?

關鍵在於心續中的貪、瞋、癡是否已日漸淡薄與清淨,各種道次第的證量是否已漸次生起;而非能看見佛菩薩,或能於天空飛行。宗喀巴大師一生所示現的偉大行儀,雖然具足極為深廣的證量,但大師所展現的外在行為,完全以戒律為依歸;大師的堅持,對於後世弟子的修持與佛法的弘揚,具有卓越且長遠的影響與貢獻。



 

宗喀巴大師所記錄三十五佛的形相與所傳的口訣,完全與經典相符,沒有絲毫違背之處。

一、「南無薄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釋迦牟尼佛」,身金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身穿比丘三衣,現梵行出家相,具足三十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金剛珈趺座於蓮花月輪寶座上。持誦佛陀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一萬劫的罪業。若行者除口唸佛號外,身能行大禮拜,心能憶唸佛陀的功德,所消除的罪業,當遠超過此。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殊勝的懺罪法---三十五佛禮懺法教授

果碩仁波切講授開示

【壹】三十五佛禮懺法是四加行法之一,平日,我們即常修持此法,以懺除業障,此法至為重要。

宗喀巴大師曾說:「如何懺悔與淨除吾人身、語、意三門,因違犯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根本墮戒、三昧耶戒),所造作的罪業,是極為重要的。」能否懺悔、淨除罪業?關係行者是否能持續累積福德。

修學佛法的行者,欲使心續中,產生各種道次第的證量。首先,即須淨除業障;業障若不能淨除,心續中便無法生起任何的證量。吾人此生於此世間,所做的各種事業,與過去生的業力,息息相關。此生,若欲成就與圓滿任何事業,亦取決於能否將過去所累積的罪業加以淨除。綜觀以上所述,無論是世間的任何希願;與來世避免墮入三惡道,往生人天善趣;終至證得圓滿佛果;均須由淨除業障做起。

淨除業障的關鍵,如宗喀巴大師所述:「須以四力(依止力、對治力、拔除力、防護力)恆常不斷地做懺悔,方能達成。」過去生中,吾人曾經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此項事實,可由此生行者所展現的言行舉止中,得到印證。例如,吾人雖是修學佛法的行者,了知惡業的可怕,時常警惕自己,要守護三門,不可造作惡業。然於個人輕忽或放逸時,卻依然不斷造作惡業。或是,雖提醒自己不要造作惡業,卻由於過去生不斷串習惡業的力量,使人不由自主地造作惡業。如此諸多情形,皆是吾人過去生曾造作無量無邊惡業的例證。

如此無量無邊的惡業,可以國王的寶庫作為比喻:寶庫中的寶物,即是體積再微小,依然價值連城。吾人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即使是細小的惡業,卻依然非常沉重而實在。此皆源於過去生造作惡業時,首先,均生起強烈的瞋恨心(前行),再懷著瞋恨的心念造作惡業(正行),其後,對所造作的惡業生起歡喜心(結行)。吾人所造作的惡業,皆完整地經歷這三種階段,故而,每項惡業均非常實在,終將變成沉重的苦果。

有情眾生於輪迴中,由於過去生所串習的惡業的力量,再不斷造作惡業,惡業又復串習惡習;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有情眾生,在無數的輪迴中,絕大多數的時間,均是耗費心力,不斷造作惡業。吾人自詡為修學金剛乘教法的行者,最終的目標,均是希望藉由修持密法,能快速地證得雙運金剛持的果位;但面對如此無量無邊的惡業,若僅想藉由淺薄的發心,做一些禮拜,或念幾次百字明,即欲將無量無邊的罪業淨除,如此是無法達到目的。因此,唯有以猛利而堅定的發心,不斷懺除業障,方能將業障淨除,進而達成行者證得雙運金剛持果位的目的。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達蘭莎拉的叮嚀 達賴喇嘛談和解者的世紀


作者:狄英.蕭錦綿  出處:天下雜誌 392 2008/03


相關關鍵字:達賴喇嘛/達蘭莎拉/西藏/喜馬拉雅山


二月十三日正午,豔陽高照,喜瑪拉雅山白雪皚皚,北印度小鎮達蘭莎拉,穿過西藏流亡政府辦公室,我們見到達賴喇嘛,一個世界的精神領袖,一個藏傳佛法的僧侶,以及一個隨時充滿笑容的智者。


-------------------------------------------------------------------------------------------------------------------------------------------------------------------------------------------


      國家,一般指的是人民、領土、主權,在這個定義下,眼前,達賴喇嘛幾乎一無所有。領導人的必要命題之一,是有追隨者,在世人的精神國度裡,達賴喇嘛的追隨者,遍布全世界。


      站上屋頂,達賴喇嘛與喜馬拉雅山合影。對藏人來說,喜瑪拉雅山是他們的聖山,達賴喇嘛則是他們的靠山,一輩子得見一次達賴喇嘛,是每個藏人的生命目標。然而,對達賴喇嘛來說,家在山的那一邊,背後的喜瑪拉雅山,是責任,也是鄉愁。


      從自己的艱困處境出發,面對世界的難題,誠懇注視、傾聽。流亡五十年,他陶鍊自己,成為世界良心的守護人。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隨聖者的腳步---再聽堪布丹傑說大寶法王的故事


 


主講:堪布丹傑
時間:20071018
地點:紐約上州莊嚴寺
文稿:福德海雙月刊編譯小組


 


     我們時常有機會看到仁波切、寺院為亡者舉行超薦儀式,當然也會有人請法王作超薦。去年的祈願法會有不動佛的超薦,當時法王也為編輯一系列的超薦儀軌而相當忙碌。有一次法王看著我說:「你知道超薦的時候最重要的要點是什麼嗎?」我說:「我沒想過,也不知道,應該是要很專心、很恭敬吧。」法王說他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他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幫助一個亡者?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菩提心: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雖已發生求脫出離心,若無菩提勝心所攝持,不成無上菩提勝樂因,是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雖然有出離心,但是如果沒有菩提心,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的心,仍然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位,證一切功德,斷一切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應發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四大瀑流沖激難遮止,業力繩索緊密所繫縛,墮入我執鐵網罟洞中,無明大闇周遍所蒙蔽。無邊生死大海生復生,常遭三苦迫害恆無間,陷此境地一切如母眾,情狀思已策發殊勝心。


由因果的角度、自他換,《廣論》、《入行論》的教授中學習。


 


    《大乘經莊嚴論》說:「若無大悲根,無忍難行者,具慧不忍苦,不思利有情,若離此思心,於清淨善生,發願亦不成,若不得善生,不能熟有情。」又說:「悲憫於眾生,當得諸成就。」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裏(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法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轉載)
創古仁波切開示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梵文﹞ "吉隸舍(Klesas " ,藏文 "虐蒙(nyon mong " 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瞭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產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
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瞭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馬.洛確仁波切2006蒞台弘法『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


        頂禮至尊上師們


        佛陀一切至言心要義,是諸賢善佛子所讚道,


        希求解脫行者之津道,我今應隨己力而宣說。


        於諸三有安樂不貪著,為成暇滿義利而精進,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袞卻格西講述)
   
   
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同時具足一切修學佛法的內、外在條件──八暇、十滿的人身,就應該慶喜自己。這麼難得的機會,未來要再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話,也不是永遠擁有的。所以為了追求無量來世的利益,我們應該生起清淨的皈依心,並且謹慎地注意因果,也就是何種行為該斷除、何種行為該修持,按照自己的能力好好做,逐漸使業更清淨。
   
    如果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希望來世能生到人天善道,這個目標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天道的安樂,只不過是短暫的,並不能永遠保持。生死的本質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壞苦或是行苦。

   
    在生死當中沒有絕對的朋友或敵人,身處上層或下層社會,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中的現象不可依賴。生死輪迴的經歷就是經歷生老病死的種種苦,不斷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狀況。除非達到覺悟境界,才能脫離生死苦。

   
    若修學佛法,只是因無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脫離它,這個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謂大乘,是指你發心學佛唯一的動機,是要使一切有情脫離痛苦,成就究竟的安樂──佛果。

   
    因此不管用禪思、誦經或念佛,只要動念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那怕是只誦一部經或念一句佛號,所造的功德就像佛所關心的眾生的數量那樣大。假定這種隨時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態能夠維持,那麼連穿衣、吃飯,都不會造惡業,因它的基礎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

   
    然後把一切善業的功德迴向眾生,希望它變成眾生安樂的因。也許你會想:「這樣迴向,那我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念頭來自把我當做實有的,這種無明,來自愛惜自我的心。兩者都是根本的惑癡。事實上,我們利益一切眾生時,間接的也是利益自己。

   
    如果修學佛法,一切修持及所作所為,都僅僅為眾生願生善趣,期望利益一切眾生;追求佛果,也是希望能給有情安樂,這就是修我們的心,培養這種利他的念頭,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時,困難就會變得非常渺小。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發心拿武器來攻擊我們,我們知道父母的心有問題,不但不想報復,反而生起悲憫;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如遇敵人欲奪取我們的財物,危害我們的身體或生命,我們也可以把他當成是中了煩惱毐而發狂的眾生。如此思惟,就可以減少對這類眾生的瞋恨心。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心八偈


朗日塘巴金剛獅子(多傑僧格)


陳智音由藏譯漢


                                                         我視一切諸有情 勝過如意摩尼寶


以修勝義之意樂 唯願恒常而珍惜


任與誰等共處時 一切人中我居下


並願至誠從心底 珍視他人為高上


 一切行為察自心 若有煩惱才生時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