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佛學相關篇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弘一律師題記

 

見月(註1)尊師,一生待人接物做事,態度威厲不露恩慈之情,也許有人會認為他過份嚴厲,不近人情。但是末法時代的一些善知識們,多半沒有錚錚剛骨,與世俗隨習同流合污,還自稱是「權巧方便,慈悲順俗,」來掩飾自己。這本書中所敘述的尊師的言行,正是對症的良藥。儒家說:「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聽到管叔、伯夷兩人的人格風範之後,頑劣之人會變得清廉,胸無大志的懦夫都會樹起雄心大志)。我看這也適用于尊師見月。 九月五日 ,我編寫完尊師年譜摘要,又校閱《一夢漫言》,增訂標要註釋,並寫了題記。 九月十三日 寫完《隨講別錄》兩篇,躺臥在床,追思見月老人的往事,併發願明年去華山(寶華山)禮拜尊師靈塔。不覺淚水漣漣,深感佛門氣象凋零不振,痛徹肺腑。

 

 

 

以前在藏經目錄中曾見載有《一夢漫言》。以為是現在人所寫的通俗勸導世人的佛書,就借了一本,讀了起來,才知是明朝寶華山見月律師自述他行腳參訪的苦行事跡。我歡喜雀躍,深覺珍貴無比,反覆閱讀,連吃飯都忘了,閱讀之中,深受啟發,感動得潸然淚下幾十次。因而概括分段大意,加上眉注,並參照地圖另繪了一幀大師行腳路線圖(註2),以為後來研學此文的學人減少礙難。

 

 

 甲戌 八月十日 閱讀完畢。二十五日抄錄完畢並此題記,弘一于晉水蘭若。

 

 

 

一夢漫言 卷上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7種佈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7種佈施!」

1.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2.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3.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4.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5.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6.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7.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7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研討班是學什麼的?



 



本論結構


1. 道前基礎--就是「心理準備」。學習任何知識或做任何事情之前:
一定要有妥善的準備工夫,做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礎。道前基礎就是教導我們:得到了殊勝圓滿的教法,應該準備什麼?要具足什麼條件?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入進而修學?廣論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難得易失,才會策勵自己修學佛法。


2. 下士道--透過道前基礎的準備和認識後,趣入佛法修學
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瑜伽師地論--110種苦

 

瑜伽師地論卷44

此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
於諸有情修悲無量。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復有二苦。一欲為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

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我所。

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
復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復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貼--不用花錢也可以做大功德

  末學曾看過某大德著的《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也看過《介紹幾種既省錢而又簡單易做的方法》等類似修積福德的文章,深受教益,努力實踐。在勸人為善時,對方往往說,人家有錢,咱沒錢,

 

實際上修大福德不一定需要很多錢,也不是富人的專利,窮人一樣修大福報,有些甚至不需要錢,而貧窮正是修大福德的好時機,類似的文章都曾提到,只是沒有加以強調,實際上修福完全以心量來衡量,關鍵是看發心,以發心是否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為標準,也就是純是利人的心,利益眾生的心,無私,無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福慧雙修,修福很重要,是往生資糧之一,在修學中末學有些體會,覺得很重要,又不需要花費很多金錢就能修習,說出來供養大家,還請有德行的同修指正。

  第一是孝親。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間第一福德。 文
昌帝 君曾作《元旦勸孝文》稱孝為人間第一事,捨此一事,並無功業。上淨下
空法師也多次提到孝親尊師的重要性,並稱為根基。可見孝親的重要性。老法
師講到孝親有三個層次:低等的是在經濟上使父母生活無憂,現在這最低等級
的有許多人都做不到,做不好;中等的是養父母的精神,使父母精神愉悅,開
心,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之外,諸如陪父母說話,讓父母或同父母一起參加
喜愛的活動,聚會、旅遊、走親戚,恭敬對待父母的親朋好友等等;高等的是
養父母之志,父母希望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努力實行,朝著這個目標去
做,努力做到,擴充父母的德行,古人所謂光宗耀祖。但這仍是世間之孝--
小孝,出不了六道輪迴。大孝要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乃真孝,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登馬.洛確仁波切2006蒞台弘法『三主要道』一文中,提到了關於苦諦的這一段話。


      業果實不虛誑輪迴苦再多說明,輪迴是反覆流轉,在六道中反覆流轉,菩提是直道,從輪迴中解脫。《釋量論》:「雖廣修慈等,終不斷重過;為有無明故,宜勤求正見。」有漏的數取趣,補特伽羅Pudgala,有情流轉,數數取諸趣者。有八苦、六苦、三苦;三苦包含苦苦、壞苦、行苦。


      為什麼是苦勝諦?唯有聖者才能真實了解,諦是諦實,真實細微的內涵。對於行苦,一般人如小孩一樣,很愚昧,沒有感覺,如手掌上的毛;但聖者却好像針在眼中,很透澈的看見行苦的內涵。


      苦苦:苦眾生身心之苦,從飢餓疾病風雨寒熱鞭打勞役等苦緣而生之苦也,眾生都有。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即樂極悲生是也,是有漏、不究竟、會壞、相似快樂,如吹冷氣,沒有了就熱,外道也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謂之行苦,五蘊被業、煩惱所轉,只有佛教有。


      世間種種圓滿,一定會失壞,高者墮,生者死,積者散,聚者離,對世間盛事不要太執著,感情重分開就會很痛苦,很多事都是如此。《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身命受用終須捨離,若因彼故而捨三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為苦逼。故當立誓自決,任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捨離皈依;雖為戲笑亦不說捨三寶之言也。或謂行趣何方,便當皈依何方之佛。此學處出自何經,未見其所據也。」只有求解脫的快樂,才是真快樂。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