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結構
1. 道前基礎--就是「心理準備」。學習任何知識或做任何事情之前:
一定要有妥善的準備工夫,做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礎。道前基礎就是教導我們:得到了殊勝圓滿的教法,應該準備什麼?要具足什麼條件?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入進而修學?廣論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難得易失,才會策勵自己修學佛法。
2. 下士道--透過道前基礎的準備和認識後,趣入佛法修學
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分四大段: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我們依著佛的教導如理行持,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輪迴。我們從何做起呢?依因果緣起的法則。若能對「共下士道」的業果法則生起定解,即能止惡行善,得人天果報。
3. 中士道--思惟苦諦、思惟集諦、思惟十二有支、思惟解脫生死正道。
中士道說明的即是四諦:
苦、集、滅、道。集諦為因,苦諦是果,道諦是因,滅諦是果。修學佛法需先生起厭離心,欲救度眾生,要將出離心昇華為菩提心,要瞭解這個次第,由中士道進一步修學上士道。
4. 上士道--發菩提心、學菩薩行。
眾生沉沒生死苦海,為救度一切眾生,必須成佛,由此策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修六度四攝。
5. 止觀—透由止觀兼修才能明瞭見真實義,抉擇清淨正見。
以上五個部分彼此是貫穿的,是成就無上菩提必經的過程。
廣論的殊勝與圓滿
1. 目前來看:學習佛法,即能改善生活的品質,擺脫命運的束縛。
2. 長遠來看:究竟目標-成佛。
3. 殊勝圓滿:本論是世尊所傳,宗喀巴大師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提煉出來,規劃出一條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次第,做為凡夫成佛的指標。
資料來源:http://infinity2008.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3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