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師父法語篇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師父法語


     



師父法語書籤



點選大圖 (  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15/photo?pid=575)





點選大圖 (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15/photo?pid=576)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師父法語

 

在學而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如何「增上」,也就是要把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在被折磨得非常困苦時,回過頭來看內心的煩惱相,那時不再看到外面事相上帶給自己的麻煩,而是透過這些事讓我看見自己內心的煩惱,進一步想辦法淨化煩惱。

 

做事最重要是誠與敬,這是敬事。中庸說:「誠於中,形於外。」真正的至誠,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絕對圓滿。我們現在剛學,做不到,就以很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虔誠地去做,而不是浮浮泛泛做給別人看,那只是「詭譎」。實際上,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

 

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憑所學的一點似是而非的知見,就去盲修瞎練,全是自討苦吃。當我們真正弄清楚目標,正式走上去的時候,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這後面就正確了,我們可以把這些境界看成失敗,也可以看成成功必要的因。

 

我們正式學佛前,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大家覺得好的事情不見得是真的好,大家覺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見得是真的不好。如此,當我們走上菩提道,遇到別人的反對、譏笑、障礙時,我們才不會動搖。

 

得到正確認識後,秉持正念去做,千真萬確有效;有效之後,其他的相應情況都來了,真正達到不被煩惱所困的狀態,那就是「法」了。故修行難是難在得不到正確認識,以及得到了又不肯做,心裡先打退堂鼓。

 

學了以後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要認真行持,在行持的過程中「過則勿憚改」。

 

通常弟子對老師要謙虛,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學,那就學得好。學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覺得腦筋很好,一自滿、驕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說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命中仇敵利器之輪   我愛執過患

一無是處我愛執 生死流轉由它起
愛己愛他常反省 由觀他人反照己

 

  我愛執對我們有什麼禍害與過患,在廣論一百七十二頁有提到:「煩惱過患。謂煩惱才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這煩惱過患就是我愛執的過患。它才一生起,便能令心雜染,再來倒取所緣,一方面被隨眠所使,一方面又把隨眠堅固。如此一來,同類的煩惱相續不斷,就形成輪迴生死的相續,於自於他都損害,於現在於後來都有罪過。我們本來要找種種快樂,結果它使我們自心憂苦。總之,它使我們壞事樣樣都有,好事樣樣無。

 

  請問我們要不要拿掉它?每個人都想拿掉它,但是偏偏拿不掉。

 

  像這種狀態,所有三界以內的眾生都沒有例外。從小蟲子、狗、貓,都是為了自己的安樂,然後當遇見不同的境界,有對方出現,便跟對方互相對立。這種情形處處都看得見,是遍一切處的。倒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反而不太容易看得清楚,從別人身上就很容易看到,所以我們可以從別人身上回過頭來反觀自己,這才是對我們重要的。

 

真正敵人我愛執 起心動念無非此

 

  我愛執本身就是為我自己的利益著想:我要快樂、我要這個、那個,我要、我要……。我愛執對我們有太大的傷害,即使我們現在做好事,乃至於修學佛法。例如: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所以不學,是因為我們為我愛執而忙,我們有種種理由不能學佛,以我愛執看起來,也的確是理由。現在我們覺得很幸運,沒有被這一關擋在佛法門外,我們進來了,然後我們學廣論,理論上了解了,好歡喜!那時候對佛法的認識又變成什麼?我愛執的助緣,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就冒出來了。本來佛法是淨化自己的,結果弄了半天,卻變成冤家。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這次的經驗,如果能策勵我們平常就好好去做,那麼這救災工作,我想就有非常深刻的意義,不但救別人,還能救自己。當我們自救、救他兩個都能走上去,就能圓滿的成佛。我們在這裡誦《金光明最勝王經》,不僅是為了超薦這次大地震受災的人,更希望能經由誦經功德回向,使我們的環境能夠平安,災難很快地過去。但是畢竟這是業,我們也要了解這個業,針對這個業來淨除它。

此外,我們誦經是為了盡一份力量救災,誦經本來是救災的一部分,因此這件事不妨放在救災來討論。

 救災有次第 眼前、善後及究竟  

救災有前後的次第,眼前的次第就是把發生的問題馬上解決,而實際上真正的救災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以後還有善後的問題,還希望究竟解決問題。一般人都很熱情,希望把問題趕快解決,可是透過對佛法的認識,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即使眼前問題解決了,但實際上的問題還在,這對我們學《菩提道次第論》,特別有深厚的意義。  

因此我把救災分三個部分來談:第一部分,地震發生了,很多人受難,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果我們有親人在裡面,這更是迫切要做的事情。第二部分是善後部分,就是去災區重建,災區重建,除了物質方面還要有心理方面。第三部分,特別是針對我們學佛的同學來說。


 

當我們學了佛,也肯定生命的無限,而在無限生命當中,這種災難人人都會碰得見。平常理論上我們也談這個問題,談完以後,並沒有很深刻的感受,也很難感受得到。而修行是要感受的,譬如這次災難,也許我們在恆春,一點都搖不到;也許在香港,也許只是到過台灣,可能對這次地震很關心,可是內心當中不會有什麼痛癢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土耳其大地震一樣,有時候甚至覺得蠻好玩。所以儘管理論上了解,可是我們很少去感受得到在無限生命當中會有這災難,因此,這個理論對我們不能產生真實的效應。如此,我們學的佛只是皮毛,儘管理論上我們學的是圓滿教法,如果學了不去用,等於一張空白紙一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災難,極大部分的人都很害怕,正好可以使我們想到:在我們的無限生命當中,難免會有這樣的情況,而我們已經了解了一種正確的方法可以解決,正好藉這個機會策勵我們及早努力。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緣的可貴(皈依法會師父開示)                                                     871117

  有一句老話:「最難風雨故人來」,現在外面風雨交加,諸位來的時候路上又遇上塞車,重重困難當中,大家還能夠見面,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特別是這樣的一個日子,我想各位跟我一樣倍加高興。這裡有兩重意義,是佛法告訴我們的:一叫世俗諦、一是勝義諦。世俗諦就是我們外面看得見的部分,今天外面的現象是風風雨雨,而寺裡邊我們非常高興溫暖地聚在一起;

 

外一重,就是我們透過五蘊意識,向外面去感受,同時內心當中,以佛法感受真實的內涵。

  一般人也許可以體會到風雨交加,故人相聚的難得,但是在境界上最重要的中心部分能夠領會到而內心提升的人,卻是很不容易遇到。理論上,學了佛法以後才懂得,但是諸位有沒有這個體會?我學佛法學了幾十年,在座也有人像我一樣久的,但是當外面嚴重的逆境來的時候,是否還能體會到佛法對我們的幫助?我想這個就很不容易。舉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說:最近我生病了,你們也都看見了,除了生病還加上「老」,對世間來說,老、病是人人覺得最苦惱的事情。我並沒有說我能夠遇見這個境界不感到困難,的確是很困難、很痛苦,但是我深深感覺到這次的困難跟痛苦,並沒有像以前所經驗中的這麼痛苦。它還有另外一面,這個面完全不是痛苦,是另外一種精神的提升,這個提升當我真正的感受到以後,覺得實在很美!當你真正深入的時候,會漸漸的感覺到外面給你的這種惡緣、逆緣,慢慢就不足為奇,最後會很感謝這惡緣,如果沒有這個惡緣,根本不可能真正的提升。

  不一定人人能感受到「老、病」,有的人一生沒生過病,也有人還沒有到老的境界,或者有的人已經老了也沒生病,但是每個人都曾有違逆的經驗。諸位有沒有感覺到,違逆的境界能夠幫助你、策勵你提升?可能世間的經驗多少有一點,但是要在佛法上去緣到,就很不容易。首先我希望提醒大家,逆緣境界現起對我們不一定是壞事,就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以及當時你能不能去把它轉化過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譬如說我們都需要飲食,飲食要靠種植五穀雜糧,種植時,用的肥料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又臭又髒又爛,在還沒轉化之前那是最糟糕的一個逆緣,實際上我們現在發現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如果你逃避了又臭又爛又髒的肥料,改用化學肥料,可是卻毒害我們的世界,毒害到沒有人能挽救的地步。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去觀察,希望能體會到這個特點。

  大師究竟圓滿的教法,有的人學到的只是理論,有的人能夠深入理論,還有的人深入了以後還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直到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夠讓它產生正面效應,最後任何境界都困不住他,他真正超越了,我覺得在這過程中逆緣的增上必不可少。對學佛的同學來說,逆緣的增上需要很多條件,逆緣之所以能增上,是因為跟法相應,所以,是不是應該先把法學好?所以當學員進來學《廣論》時,我們會要求他先把理論了解以後,進一步通常會鼓勵大家真正的深入,把法用在生活中,當然你可以用在家庭裡邊,可是最好用的,就是在我們義工的團隊。因為團隊裡有兩樣東西,是在外面不大可能有的。第一,你要在法上繼續聽聞、體會、不離開法,只有在這個團隊當中才有可能。其次,當你要照理論所說的去實踐時,會想進入法人工作,對在法人工作的同修會有一個夢想,啊!多麼好呀!但是,等你真的跨進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例外,除非你是佛菩薩,第一件事就是失望,你會感覺學到這麼好的理論後,怎麼進來的這些人都這麼糟糕?老同學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感覺?所以很多人就待在外面不願意進團體來。這種情況之下,這種人的進步始終是有限的,沒有跨過這一步,想進步是不可能的。

  當有人覺得學得這麼好的理論而進來團體,進來了以後卻十分失望,那時,我通常會告訴他:「你做任何事情,從理論到實踐,中間有沒有經歷失望的過程?先不要看佛法,假定世間沒有這種事,只有跨到佛法才有此情形,那你可以拒絕佛法。但這是世間的共法,沒有一個例外的。﹂既然佛法告訴我們世俗諦,就是指佛法一定離不開世間,它還是世間的那個原則,為什麼你要把世間排開呢?你接受佛法,佛法告訴你世俗諦,而你竟排除世間,根本就學錯了!

  所以當你接觸佛法,一直到進入團體,與不同習性的人一同工作,你會發現一個事實:如果沒有這個逆緣,你始終是停在理論與做夢當中,不可能真正兌現你的實踐與願望。你要去兌現就必須靠你的功德、靠你的智慧,如果沒有實際上對境磨練,怎能增長功德?能不能增長智慧?學了理論透過實踐,然後在磨練當中,了解原來這個理論是這麼講的。如果沒有逆境給你磨練,你能不能了解所學的真正內涵?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區聯合義工培訓重點整理  96/12/08

1.學佛法的根本--要了解苦樂的問題(離苦得樂-除了自己也為了一切有情)

2.皈依的根本原因--透過以前的善根以佛法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觀照自己的無名習氣

   以前有許多錯誤的知見與習性--要改變習慣

   (剛開始時很痛苦慢慢會習慣)--扭轉自己的習氣

  改善的好處--能夠往上走(走上無限的道路*增上生*)

   知見---行持---對境觀照反省(要了解行持的重要  隨學隨做)
 

3.我們所安立苦樂的標準有三個:

   a. 眼前好? 將來不好 (依循自己的習氣)

   b. 眼前好? 將來好

   c. 眼前不好? 將來好 (依循業果的準則)

   評估事情要用這樣的模式去評估 

   淨智營就是在談這樣的事情--之後去實踐提升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師父開示900516於高雄學苑

    從無限生命看,若無積深厚資糧、宿生善根,不可能接觸並與廣論相應,廣論原本對出家人講,也是對能捨棄世間欲樂非普通的世間人講。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行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能依照法相應,即最重要的觀點,意樂動機非常重要。

依正法去做後遇困難如何做?分三:

    理論動機是學佛,然佛離我們太遠,似乎寬廣摸不著邊。慢慢做雖有其價值,然而無奈、提不起、放不下等問題也慢慢浮現,有時甚至也會覺得團體問題很多。世間為老闆、職員關係,不來法人團體似乎沒有問題,拿著這樣的見解來看法人團體會覺得失望,因我同樣也有類似問題,靠著佛菩薩上師加持、以及護法的幫忙,來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困難,雖然身體比別人差,但心中比別人快樂。自己能對境的經驗來自於廣論,每天在鳳山寺要與大眾講課,有人來請問問題時,我總說解決的方法在廣論裡,因為我學會無知、病想(無明想)。

    要選擇身體健康或心靈快樂?如何能保持世世增上?

    遇見不理想時如何轉變?世間是苦如何脫離?歸依二因,感受世苦與佛陀所說的深層苦,目標若不知不能達到,樂亦不能達,即要深信佛。不能遇到事情自怨自艾,信心沈落,或是怪別人。除了去面對解決,靠著師友學習廣論,沒有其他方法。

    從共下士業的角度看,業決定一切,業是我自己造的,能抱怨人嗎?不能,要抱怨我為何未學好廣論,依無明造作,無明是我所了解、我所喜歡……,依法去改善,信得過三寶、歸依心要升起。不能遇到境時反而用不上法,起心動念的意樂,不照著三寶去做,所以遇境不理想,以後可不能再這樣造業,以往欠缺串習和旁人提醒,所以忘記了。思唯佛、法、僧的身語意業功德,依教奉行,歸依心才能昇起。好像缺錢用時,遇到有錢者要能去求助。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于修行時,而棄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畫夜恒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懂得解決事情的方法,心裡便不痛若。我們現在缺一切智智,好像不懂得賺錢的本事,佛法裡有辦法,有大威神力,如理行持便能有結果,別人不能解決,而你能解決。見聞佛之威神力、一切智,升起效法心。如果沒有苦的境界,不會昇起希求解決,苦難當前時,我們要能希求佛的大威神力與一切智。

    【一切智】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關於其義,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即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又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相之義,若依總義,則總稱佛智,義同一切種智,如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若依別義,則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聲聞、緣覺所得之智;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別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中略)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一切智智】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一切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大日經卷六:「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等同虛空。」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猶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風界,除去一切煩惱塵;又如火界,能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水界,眾生依之而歡樂;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為究竟之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

    對境時抱怨、瞋心,未學廣論前是莫可奈何,學佛還如此就不行,不能再繼續造傷害自己的惡業,於此見佛功德,有深切感受,強烈歸依心便昇起,能歸依法行持。

    如于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感覺暇滿的重要,義大、難得宿生善業才得人身,但仍未得暇滿,佛出世(中道所在之國)、心智清楚、具悲愍、傳承在世間(藏系佛法),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運用皈依、業果實踐善行(三)─戒善與對境實踐


八十八年三月三十日
日常法師開示於台北學苑

編輯室整理

  假定這個戒體是以六十分做標準的話,也許你沒有六十分,可是今天你做一下,加上一分;明天又做一下,加上兩分;今天皈依一下,又加上十分。我們會因為自己不及格,而認為這十分不要嗎?還是因為自己趕不上,必須爭取?……,沒有人例外,都必須這樣累積。

 

如理行持 善、戒皆重實踐

  很多同學,雖然學了廣論,但實際上不會用。事實上,不會用是很正常的。我想在座同學都很清楚,如果沒有全部精神放下去,花上三、四年時間,是不太可能把廣論的理論整體把握得住的。而理論學會,並不表示我們已有了實際上的行持,這一點在做事的時候,才真正體會得到,如果不去做事情不大容易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理論與實踐存在著距離,這種情形在平常生活當中到處可見,特別是佛法當中,不管是下士、中士、或上士,更是如此。

  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從苦、樂上去講的,而最普通的苦樂,是由業感得的,然而並不是了解了就是業,必須要做到了才是業,這是下士;當你實際上做了以後,才會真正體會到你了解的理論跟實際行持上的差距。中士更不簡單,講出離心很容易,但大家都體會得到,實際上內心中一點出離心都沒有,何況我們的目標要上士!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如法行持跟懂得理論兩者的差別。因此,我們就在這裏把重點把握住:在行持當中,我怎麼體會到理論跟行持之間,還有一個轉彎?而這個轉彎的地方在哪裏?現在有很多同學並不太清楚,所以,雖然理論了解了(理論不了解的不談),去做的過程當中,如果不能把握得住這個理論的中心,而且不能照著去實踐,心對境時無法如理思惟觀察的話,如此,單單就行為當下來說,跟未學以前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雖然如此,理論了解以後,跟不了解之前,對你往後的影響,還是不太一樣的。以前不了解理論,照著世間的常法去做,一定是很強盛的三毒;如今了解了理論以後,雖然很多情況下,三毒並沒有減輕,但是當時可能會軟一點,而且事後回憶時,就會很不一樣。所以真正對我們的「業」的影響力量,在當時差別不大,但對以後卻是有關係的,也就是我們業的「究竟」來說,的確不太一樣。

  前面是以論來講的,論跟戒有個不一樣的地方,依「論」懂得道理以後,我們內心就想「我要學他」,然後,如果真的去做會有功德(或得到提升),但功德不會太大;如果你不做,也不會因為不做而有很多損失,只是跟原來一樣就是了。但受了戒持戒就完全不一樣,你去做有絕大的功德,可是不做的話,卻有絕大的害處,絕對不是「我沒犯錯」而已。因此前者叫「化教」,後者叫「制教」。我們剛開始之所以不鼓勵人家受戒,而是鼓勵人家皈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有些同學一心想出家,其實出了家,如果沒有得到戒體,或得到戒體以後沒有做好隨行的話,一樣沒有什麼功德可言。所以不管是出家、在家,最主要的就是先學好善行。善行跟戒行共通的特點,就是大家要去做好事,做好事要以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現在首先要學的。

  以經論(化教)上面來說,我們判定一個業,它前面有前行(戒上稱前方便),中間有正行(戒上面稱它為根本),後面是結行(戒上面稱為「成已」),也就是這件事情做過了,但後續動作還是會影響我們的業。而在造業過程中,事、意樂、加行、究竟四者,最重要的是意樂,這就是你的動機是什麼。以「殺」來說,我起殺心;反之,我要依法來擋住這個殺心,更進一步來說,不但不要起殺心,而且要起救護心。前面是從「止」上面來談,後面是增上,從「作」上面來談。這個心本身,前面一定有一個為什麼要起殺心的理由,正做的時候,是不是這個心還在?而做了以後又是什麼狀態?所以意樂涵蓋了造業的前中後,而且是最最重要的。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了動機以後,是不是進一步要談用什麼手段?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方法」,這個方法實際上還是在「計謀」當中。這個「計謀」現在不妨以我們所學的廣論,先從貪瞋痴三者當中舉一個來講,其他的諸位可以去思惟觀察。譬如「貪欲」的五心圓滿─有耽著心、有貪婪心、饕餮心、謀略心,以及不後悔。這個文字大家都懂,現在我們個別拿這個法來心上面對照一下:「耽著心」就是平常對自己已有的東西,生起耽著。這裏指的並不是我覺得我歡喜這件衣服、不歡喜那件衣服,或我歡喜這個人、不歡喜那個人。實際上歡喜跟不歡喜是同一種事情,這個「耽著心」本身的特點,是包含你不歡喜它在裡頭,你排斥它還是一種耽著心,這一點我們要了解。「耽著」是最最重要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以後,所謂的「貪婪心」,不管潛在意識也好,或很明顯的也好,遇境的時候,你心裡面會覺得「我想更多一點」。有了耽著、貪婪這兩個根本以後,一旦你遇境,看到別的東西會覺得「這個東西很好」,自己不知不覺就會羨慕,也想要。這個很細微,諸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特點?所以「饕餮心」一定要對這種境,可是這種境之所以來,是內心中這個東西一直在滋長中。然後一旦有了這個東西,你就動腦筋了─謀略心。在這個關鍵當中,還有一個最後的特點─沒有後悔,自己還覺得「就是這樣!」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智之聲.第七十期                    


八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 慈心基金會董事會議


 


學佛先集菩提資糧      慈心基金會成立的理念


        慈心基金會的緣起是從財團法人福智寺開始的,當初我們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後,感覺到真正找到了自己要學的、該走的路。所謂該學該走,是指先從理論上獲得正確的瞭解,進一步還須依法實踐,這才是真正學習菩提道次第。在走的過程當中,﹝廣論﹞是從出世的立場向上走的,所以對一般在家人來說,要想做到這一點是有些困難的,實際上相當困難,乃至近乎不可能。那麼,照理說出家人應該可以全部精神去修行了,但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出家人也是一樣的相當困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家的資糧不夠,特別是我個人。


走「道次第」宜先集資糧


        我十三歲那年,先父就告訴我:「兒子啊!如果將來你自己覺得有出息,(就是你自己覺得你是很精采的人的話),就應該走一個最像樣的,最有價值的路--『做和尚』」。後來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培植我。結果我雖然走上了出家的路,但是摸索了很多年,始終毫無頭緒。最後遇見了﹝廣論﹞才解決了一向的迷惑。當時真是喜出望外,因為我找到一張圓滿無缺的寶藏地圖。但檢查自己,發現要想照著﹝廣論﹞去修,還是不可能,原因是資糧不夠。當我在徘徊的過程當中,辯經學院的洛桑校長,給了我當頭一棒,實際上更有法王的加持,使我瞭解到理論只是認識一個正確的方向,真正要想在理論基礎上增長,實踐修行,還需要很多條件的。本來﹝廣論﹞上說得非常清楚。奈因資糧不足,就是看不清楚。


        我第二次去達隆沙拉的時候,校長親自跟我講朗忍(道次第),理論上才真正有些正確的認識,才覺得要修行還是不行。到此時,才真心看到,顯然是自己條件不夠,這給我很大的震撼。回想以前自己由於無正確的認識,憑所學一點似是而非的知見,就去盲修瞎練,吃了很多苦頭,全是自討苦吃。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曉得若以自己所妄見,以為已經照著﹝廣論﹞次第在走,那是大錯!所以回過頭來,重視依法先「集聚資糧」。各位都看見,這幾年因為大家的努力,多多少少透過法王的加持,使得﹝廣論﹞逐漸推展開去,而且推展到眼前最基礎的那一層。使得不但出家的同學能夠一步步走上去,在家人也一樣可以增上。而且有一部分是出家人做不到的,還非得由在家人做不可,這是很明顯的事實。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