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師父開示900516於高雄學苑
從無限生命看,若無積深厚資糧、宿生善根,不可能接觸並與廣論相應,廣論原本對出家人講,也是對能捨棄世間欲樂非普通的世間人講。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行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能依照法相應,即最重要的觀點,意樂動機非常重要。
依正法去做後遇困難如何做?分三:
理論動機是學佛,然佛離我們太遠,似乎寬廣摸不著邊。慢慢做雖有其價值,然而無奈、提不起、放不下等問題也慢慢浮現,有時甚至也會覺得團體問題很多。世間為老闆、職員關係,不來法人團體似乎沒有問題,拿著這樣的見解來看法人團體會覺得失望,因我同樣也有類似問題,靠著佛菩薩上師加持、以及護法的幫忙,來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困難,雖然身體比別人差,但心中比別人快樂。自己能對境的經驗來自於廣論,每天在鳳山寺要與大眾講課,有人來請問問題時,我總說解決的方法在廣論裡,因為我學會無知、病想(無明想)。
要選擇身體健康或心靈快樂?如何能保持世世增上?
遇見不理想時如何轉變?世間是苦如何脫離?歸依二因,感受世苦與佛陀所說的深層苦,目標若不知不能達到,樂亦不能達,即要深信佛。不能遇到事情自怨自艾,信心沈落,或是怪別人。除了去面對解決,靠著師友學習廣論,沒有其他方法。
從共下士業的角度看,業決定一切,業是我自己造的,能抱怨人嗎?不能,要抱怨我為何未學好廣論,依無明造作,無明是我所了解、我所喜歡……,依法去改善,信得過三寶、歸依心要升起。不能遇到境時反而用不上法,起心動念的意樂,不照著三寶去做,所以遇境不理想,以後可不能再這樣造業,以往欠缺串習和旁人提醒,所以忘記了。思唯佛、法、僧的身語意業功德,依教奉行,歸依心才能昇起。好像缺錢用時,遇到有錢者要能去求助。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于修行時,而棄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爲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于初時修心稍難,後時于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畫夜恒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懂得解決事情的方法,心裡便不痛若。我們現在缺一切智智,好像不懂得賺錢的本事,佛法裡有辦法,有大威神力,如理行持便能有結果,別人不能解決,而你能解決。見聞佛之威神力、一切智,升起效法心。如果沒有苦的境界,不會昇起希求解決,苦難當前時,我們要能希求佛的大威神力與一切智。
【一切智】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關於其義,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即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又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相之義,若依總義,則總稱佛智,義同一切種智,如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若依別義,則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聲聞、緣覺所得之智;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別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中略)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一切智智】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一切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大日經卷六:「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等同虛空。」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猶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風界,除去一切煩惱塵;又如火界,能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水界,眾生依之而歡樂;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為究竟之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
對境時抱怨、瞋心,未學廣論前是莫可奈何,學佛還如此就不行,不能再繼續造傷害自己的惡業,於此見佛功德,有深切感受,強烈歸依心便昇起,能歸依法行持。
如于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感覺暇滿的重要,義大、難得宿生善業才得人身,但仍未得暇滿,佛出世(中道所在之國)、心智清楚、具悲愍、傳承在世間(藏系佛法),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照著佛陀所說方法去做?或是照自樂去做?如何抉擇要去培養,不能落入無明之中。廣論總結為三句話:祈求佛菩薩大師加持,依經論教理抉擇,淨罪集資,如此即為菩提心。即使是普通的出家人都有其法力在,只要如法去做就有效應。得到暇滿才能不斷增上。
發菩提心的第三因,是知法珍貴,要將法流傳下來,否則今世能學,下世不一定能遇著。第四因便不會抱怨別人,而會去幫助別人,不會覺得對方討厭,因他讓我生起歸依,要感恩不能埋怨,甚至想要去幫忙他。
起病想
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中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于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造業已感果,若再隨著去做是隨眠,不能對境思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愛、取、有…,甚深煩惱不能依法抉擇,慧是正對無明的正對治,不要等到下一生,念頭來時,趕快想一想如何對境,一切皆是名言安立,不能再以錯誤去對治。
境簡單分二:有人高過你,有人不如你。高我者為佛法僧上師,以淨心學習,視之如佛,是因為我要成佛,我要離苦得樂。佛身遍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不求不走,絕沒有緣遇見。佛為悲心所覆,你求祂一定相應。如視師為佛,必得佛加持。視法師眾生為菩薩,去思唯抉擇便不難。觀音、文殊是等覺菩薩,早已成佛,為度眾生,退為菩薩位。佛法的中心是發菩提心,要對眾生,如慈母對獨生子,不見其過失,眾生是悲田、福田,能昇起悲心,會生起無量功德。外在的環境猥雜,容易非理作意,所以要選擇好的人事團體。
問:義工也想進來聽法
答:拿捏不準,對境不斷調整動機,唯求歸依靠著佛的大威神力,願意救度、迴向給他。調整對法的認知去改善。
問:在家人如何學事師如佛的因?
答:先昇起佛功德,依廣論所列條件去做。目前不是正法流行時,要注意外道拿視師如佛來卡位,自己要能如理轉化。如果師長不理法,自己也不會去依止。
問:快樂不一定建立在錢上面,有位同修問他被健保黃牛
答:對法的信心深淺是決定因素,法是根據眾生根基不同而說,伸縮程度,說法不應機,如同閒言語。心裡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幫忙他,發願將來願意廣學多聞去幫他。
同修心得供養:聽到同修在談法時,慢心升起,覺得他們都沒做到,還在談法。自以為聽了很多次,已經不需要再聽了,所以造下遠離師長、沒有善知識在身旁的微緣。
郭基瑞主任:觀待事情時的意樂動機要省察,事相不圓滿時,對自要練習讓心思更細膩,智慧更能開展,利益眾生的心能觀待全局,找出別人的抱怨,因為是因我而起,把不圓滿填補。對他要能:「多隨喜,少抱怨。」為對方多盡一分心,對做一分設想,真實的法喜才能升起。
觀功念恩、包容、機會總是哭喪著臉來,對境練習與上面與平輩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