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菩提心:必須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雖已發生求脫出離心,若無菩提勝心所攝持,不成無上菩提勝樂因,是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雖然有出離心,但是如果沒有菩提心,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的心,仍然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位,證一切功德,斷一切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應發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四大瀑流沖激難遮止,業力繩索緊密所繫縛,墮入我執鐵網罟洞中,無明大闇周遍所蒙蔽。無邊生死大海生復生,常遭三苦迫害恆無間,陷此境地一切如母眾,情狀思已策發殊勝心。


由因果的角度、自他換,《廣論》、《入行論》的教授中學習。


 


    《大乘經莊嚴論》說:「若無大悲根,無忍難行者,具慧不忍苦,不思利有情,若離此思心,於清淨善生,發願亦不成,若不得善生,不能熟有情。」又說:「悲憫於眾生,當得諸成就。」


如果生不起大悲心,就無法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大悲心的生起很重要。


四大瀑流: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帕繃喀大師講授)被四大瀑流沖激難遮止,牽引著。


 


    福業:感福德之行業。非福業:罪感三惡道之苦。不動業:修有漏之禪定感色界無色界之果


(三行: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間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惡等罪感三惡道之苦者。三不動業,又曰無動行。修有漏之禪定感色界無色界之果者。是為禪定不動之行,故云不動,又感果不動,如福行罪行時,非如異變,故云不動。見智度論八十八。)


    業力繩索緊密所繫縛,入地獄出來很困難。


 


        《入行論》第二品懺悔罪業52p26):「皈依金剛持,懷嗔閻魔使,見彼心畏懼,四方速逃逸。」我也要皈依金剛持菩薩,心懷嗔恨的閻魔使者,見到他便心生畏懼,嚇得向四方狼狽逃逸。此處以一頌專門提出,懺罪者須皈依金剛持菩薩(即密乘中三怙主之一——金剛手菩薩)。因為他是十方三世諸佛勇猛力之總集,能以其無比威力降伏一切惡勢力。在顯宗經典中,金剛持菩薩是十方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乃至證道、轉法輪、涅槃之間的護持者,如同每個人從出生至死亡皆有俱生神護衛,金剛持菩薩也是趨入菩提道有情的俱生神


        我們發了菩提心後,金剛持菩薩便在恒時守護,只要自己以無偽的信心祈禱他,菩薩藉此便能遣除我們修道中一切違緣和魔障,在中陰時,一切閻魔使卒也不敢靠近、恐嚇自己。從密宗的觀點看:十方三世諸佛為金剛持菩薩作秘密灌頂、加持,使他成為堅固不毀之金剛,成為三世諸佛無壞之金剛本性。他也可說是三世諸佛之大悲顯現的憤怒形象,極為猛烈威猛,能摧壞一切魔眾。在《中陰竅訣》裡有許多修持金剛持本尊的儀軌,修持者可得加持,懺除罪業,脫離中陰怖畏境界,迅速抵達安樂的彼岸。


但這只是祈求語,並不實際。琉璃王要滅迦毘羅衛國,佛陀也不能改變這個業。


 


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第四十三章 迦毘羅城的悲運


        佛陀應身的年齡,隨著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態度,更慈和、更沈著、更莊嚴。 外面有異教徒的迫害,內部有提婆達多的搗亂,偉大宗教家的佛陀,雖能使異教徒的迫害,徒然顯出其笨拙和愚昧;提婆達多的搗亂,徒然是自取滅亡;但世間上絕不會因此就相安無事。這個世間是光明與黑暗的世間,是善與惡、佛與魔的世間,娑婆世界上永遠是不會沒有問題。


        佛陀對宇宙觀的說明是成住壞空的相續,對人生觀的看法是生老病死的輪迴。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沒有一項能脫出佛陀對宇宙和人生所下的定律! 佛陀早就知道一件不幸的事情終會到來,這與佛陀本身雖然無關;但與佛陀的祖國卻有存亡的關係。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時常發生戰爭,大小國家林立,做王的人總是有佔領他國的野心。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因為近鄰強大的憍薩彌羅國的興起,常常威脅其安全。好在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大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後,就從未想到要發動戰爭。


        而且,迦毘羅衛國自從淨飯大王逝世以後,王族中英勇的摩訶那摩大將繼承政權,因此,迦毘羅衛國還能維持著小康的局面。可是世間法總是無常變幻的,那還是波斯匿王沒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向釋迦族的女子求婚,釋迦族中一面自尊心很強,覺得自己是優等種族,不肯把女子嫁於他族;但一面又畏懼波斯匿王的勢力,那時王族的摩訶那摩就自告奮勇的說道:『萬事皆由我來負責,給波斯匿王發怒起來很是麻煩,在軍事上我們是不能勝過他,在政治上我們沒有他的國家安定,我想出一個辦法,我家中女侍奴隸之中,有一個叫做末利的女孩,十分美麗,就說她是我的女兒,把她嫁給波斯匿王!』 就是這樣,波斯匿王把末利立為第一夫人,迦留陀夷常稱她是天下第一美人。


        佛陀成道後知道這件事,對於用欺騙的手段來做人,來從事政治,其結果一定是非常不幸,佛陀深深不以為然。佛陀認為欺騙的種子種下去以後,遲早總要結出災難的果實。  夫人在波斯匿王很多妃子中被立為第一夫人,波斯匿王就是因為她是釋迦族中的王女。 末利夫人生了孩子叫做琉璃太子,到琉璃太子八歲的時候,奉他父親波斯匿王的命令,到射術有名的迦毘羅國來學射。那時,適值迦毘羅城新建成一個巍峨堂皇的講堂迎接佛陀說法,釋迦族中把講堂當為神聖之地,敷設整齊的坐具,掛著美觀的幡蓋,灑出芬芳的香汁,燃燒名貴的檀香,準備等候佛陀的聖駕光臨。


        琉璃太子和其他的孩童一起在講堂中遊玩,釋迦族中的人見到他時大怒,認為女侍奴隸所生養的孩子走入講堂,污穢了聖地,著令把琉璃太子早日送回,凡是琉璃太子在講堂中足跡所到之處,一律掘土七尺,重換淨土。琉璃太子知道後大怒,他發誓說道:『等我做王的時候,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佛陀回國說法時,知道這件事,覺得釋迦族在形式上這樣過份自高自大,國家的前途一定會自取敗亡。佛陀是體悟宇宙真理的聖者,他要順著法性生活,他對不幸的人不是沒有慈悲,他知道真理是不應該執著,不應該分有你我的。但人間的佛陀,他的心裏仍然是熱愛著祖國。


 


眾緣和合,不幸與災難的果實真的快要成熟。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外巡視,琉璃太子和叛逆的迦梨耶那大臣忽然集合軍隊就把王的侍衛殺死,奪去王冠與王所佩的寶劍。波斯匿王和末利 夫人,見到侍衛被殺是出於琉璃太子之手,大為驚慌,他懊悔似的對末 夫人說道:『早知如此,快點將王位傳給他就好。』


        夫人用種種好話安慰波斯匿王,勸他先到迦毘羅衛國暫避琉璃太子的鋒芒。 波斯匿王的年齡已八十歲,不久因病死在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中用王者的葬禮將他厚葬。 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死訊以後,認為今後應是自己的世界,他就公然的宣布繼承王位,他的哥哥祇陀太子他都不放在眼中。迦毘羅衛國的悲運就這樣的注定而不能避免。 琉璃王有一天問大臣們道:『如果有人侮辱尊貴的國王,輕視國王是不淨的人,他的罪應該如何處罰?』『他的罪應該萬死!』眾大臣的回答。


        因此,琉璃王堅決的發出宣言道:『釋迦族傷害我的自尊心,侮辱我的人格,把我看為不淨的人,他們罪該萬死,我一定要討伐釋迦族!』 琉璃王要征討迦毘羅衛國的風聲傳出以後,釋迦族中得悉這個情報,異常驚慌! 當佛陀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認為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佛陀叫人不要造業,播下種子一定會有現行。佛陀能救人,但人的業報不能不受。有罪業的人,不懺除前愆,佛陀雖可救度一時,但最後他還是要受完業報。


        佛陀想到為了祖國,只有盡心幫忙,因此就獨自的離開大眾,一個人在琉璃王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一棵枯樹之下靜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軍隊。 琉璃王對佛陀沒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車不行,因此勉強的下車說道:『佛陀!那邊的山上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坐在那邊才蔭涼,這棵大樹已枯萎凋零,坐在這兒給太陽曬,非常不好。』 佛陀威嚴的回答琉璃王道:『你說得不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


        雖然是兇惡殘暴的琉璃王,聽到佛陀這慈悲的聲音,也不能不感動。佛陀的話中是指他要滅亡迦毘羅衛國和釋迦族,祖國和親族之蔭都沒有,還要其他的甚麼蔭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過去,國與國用兵,遇到沙門,總是回兵,何況現在遇到佛陀?他這麼想後,就告訴佛陀願意即刻下令回軍。


琉璃王回軍後,佛陀沒有歡喜,更沒有興奮,他知道因果、業,是世間上自然的法則。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帶兵征伐迦毘羅衛國,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只得再回軍;當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時候,還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他仍然下令回軍;琉璃王第四度出軍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對迦毘羅衛國的人不懺悔覺悟,致有今日的危難,很表惋惜,又很同情。


        阿難看到佛陀像有甚麼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的問道:『佛陀!自從我跟隨您出家學道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您的面容,像今日這樣的不高興和沒有精神。』


        佛陀輕輕的回答道:『阿難!七天之內,釋迦族中要遭遇悲運,佛陀面容顏色的改變,是為國家和親族服喪!』目犍連尊者進言道:『佛陀!為了營救迦羅毘羅城,我們應該出力幫忙!』


        佛陀看看目犍連尊者,然後就用仁慈的口吻說道:『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因緣果,你不能為他們代受!』 目犍連尊者憑著自己的神通,對佛陀的話不能完全接受,他要發起保衛迦毘羅衛國的運動。


        琉璃王第四度出軍,包圍了迦毘羅城。目犍連先以神通力營救城中的人民,用缽盛裝五百人的釋迦族從天空出來,出得城來一看,五百人都化為血水,到這時候目犍連尊者才真正覺悟到佛陀所說因果法則的真理不可違背,就是神通也敵不過業力。釋迦族退在城中,關閉城門,起初還能以射術制敵,但後來覺得敵眾我寡,逐漸的感到不支。琉璃王傳令對迦毘羅城中的臣民說道:『開城門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賞;否則,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城中的臣民,互相計議,有的主張開城投降,有的主張抵抗到底,有的則忙著私自逃命,大家都不聽指揮,摩訶那摩到這時候也無法統領大眾。


        在這緊要的關頭,有一個只十五歲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奮勇的從軍參戰,他聽說琉璃王親自在城外督促指揮攻城,即刻爬上城樓,他的射術神出鬼沒,敵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險。但釋迦族中這時有人批評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別國逃亡。留在迦毘羅城中的人都是一些無勇無謀之人。主張降與主張戰的人分成兩派,會議的結果是開城門投降的人多;當城門開放的時候,琉璃王帶領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琉璃王入城以後,把守衛城門最堅強的五百人殺死,把主戰的三萬人生擒俘虜,琉璃王要想殺死這麼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預備把這三萬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來踐踏而死。


        這樣的死法是非常的悽慘,因此摩訶那摩執政不忍的對琉璃王說道:『不管怎麼說,名義上你總是我的孫子,現在最後我對你有一個要求!』『甚麼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的問。


        摩訶那摩說道:『現在你要殺死這麼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們放去一部份,讓我潛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們逃命,等我從水底下上來,沒有逃得及的,請你再殺!』 琉璃王大笑著說道:『這很有趣,我答應,你就下水去吧!』


        當摩訶那摩潛入水中的時候,琉璃王當即下令准許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擊,奔走呼號,有的跌倒,有的從身上而過,那悽慘的現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卻笑著以為好玩。當三萬人奔逃的所餘不多時,琉璃王才著急起來,他奇怪摩訶那摩怎麼這樣長久的時間都不出水。


        琉璃王命令一個水手到水中去調查。 潛水的人上來流著淚,感動的說道:『啟稟大王!摩訶那摩王爺是永不會出來,他為了幫助救濟他人的生命,把頭髮縛在樹根上,抱著樹根死了!』 殘暴的琉璃王,到這時候才黯然的沒有開口。 摩訶那摩的孫兒,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這樣佔有了迦毘羅衛國。


        琉璃王極為專橫,後來殺死他的長兄祇陀太子,疏遠諫臣,怠於政治,不久,宮城忽然被火焚燒,琉璃王和他的愛妃都被大火燒死。這時,已向佛陀懺悔皈依的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受著情勢的需要,就把憍薩彌羅國和迦毘羅衛國歸入自己的版圖。 


沒有一個補特伽羅,能夠脫離業。


必須「觀業忍受」,我們在我執,無明大闇中,都是因為業的力用。


 


 因此我們必須有兩種欲求:


要拔除一切有情痛苦,給予快樂。


二、我必須要成佛,才能成辦。


釋空正見:必須生起空正見的原因:若不具足通達法性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輪迴我執是三有根本,雖然修習了出離心、菩提心,但是沒有具足通達空正見,仍然沒有辦法斷絕輪迴。


生起空正見的方法: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因生果真實不虛誑,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因果法則是不虛誑的,苦因所感,必有苦果,業所感,必須不斷受身,要息滅苦因,必須修持解脫正道。眾生執著的是一切法是自性的,真實存在的,要加以破除,從緣起的角度,找不到真實的東西,實際上沒有真實的東西。


自性空的內涵,不是很容易看到,在一切法存在事物中,有現前分(現在目前)、隱蔽分;空性無常法,不能真實感受,很難了解。


 


    《稻稈經》(《佛說大乘稻芋經》)說:「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要如何證明芽與行等是自性空?芽與行等若有自性,那麼,應不依觀待種子與無明等而有。可是,須觀待彼等種子與無明而有故。芽等有唯是觀待而有,非自性有。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都必須靠施設的事互相觀待才能產生;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都必須靠施設的法互相觀待才能產生。


        以芽為例,並非自性有,因為它是緣起故,就是必須依靠其他緣由而存在的事物,所以可證並不是自性的。唯識的緣起,侷限於有為法中;中觀的緣起,則一切法都在緣起中。唯識是因果緣起,中觀則是施設的事、法互相觀待才能產生。


        佛陀早期的說法就是說的「緣起法」,緣起法也成為佛教爾後各學派所共同遵守之教義。儘管各學派對於「緣起」的範疇與程度各不相同,但一般說來,仍然認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對因緣所下之定義。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


        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可以說是自性空,如果是自性有,則不須觀待其他的事物而產生。由於萬事萬物必須觀待其他的事物而產生,因此是自性空。如果以現量見緣起無自性理,愚癡則不生,由於愚癡斷盡,其他一切煩惱隨即而斷。


        正見觀察尚未圓滿之量:現相緣起真實不虛妄,性空不執遠離諸承許,若時見此二理各別現,仍未通達能仁深密意。對現相、空性都要同樣對待,都要在同等的角度,不能看成兩個不同的事物。名言諦、勝義諦都是要同樣對看待,月稱菩薩認為:名言諦、勝義諦不能平衡、交融的看待,就會落入邊地。現相緣起,是名言諦,因果緣起的道理是真實不虛妄的,性空不執,性空是自性空,遠離諸承許,承許是承許自性有、尋找假義、施設。若時見此二理各別現,仍未通達能仁深密意。各別是指二個完全沒有關係的東西,對緣起、性空要當作朋友看待,絕對不能分開,如果分開,就完全不懂能仁深密意。


正見觀察圓滿之量:空與緣起同起非更迭,若唯觀見緣起不虛妄,


即而滅除實執所執境,爾時正見觀察乃圓滿。緣起、性空要同時現起,當證入空性,就能現起緣起的感受,當你觀見緣起不虛妄的時候,也能現起空性,才能圓滿。


        應成派不共特色:又由現相斷除有邊見,乃由空性捨離無邊見,了知性空顯現因果理,不為邊執邪見所刼奪。緣起必須觀待其他的事物而產生,因此是自性空,這樣就能斷除有邊見,空性是一切法,一定都必須在現相上安立,兔子角、天上花,因為都是不存在的,一切諸法都存在,這樣就能斷除無邊見。性空安立因果緣起的道理,就不會被常見、斷見等邊執邪見所刼奪。


        得定解已策勵修行:如是於此三主要道義,自若如實通達諸扼要,當依寂靜處所起精進,願汝速即成辦究竟願。了解三主要道義,要去寂靜處所起精進,希望速能成辦無上正等菩提、解脫、圓滿佛果的究竟願望。


    出處:由宗大師傳承,親近依止宗大師的弟子,如大師所願,不做紛擾的事情。


    回向:生生世世教法弘傳十方,宗大師降生漢地,常轉法輪,長久住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002808 的頭像
    mi002808

    廣論學習與佛學分享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