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之聲.第七十期
八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 慈心基金會董事會議
學佛先集菩提資糧 慈心基金會成立的理念
慈心基金會的緣起是從財團法人福智寺開始的,當初我們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後,感覺到真正找到了自己要學的、該走的路。所謂該學該走,是指先從理論上獲得正確的瞭解,進一步還須依法實踐,這才是真正學習菩提道次第。在走的過程當中,﹝廣論﹞是從出世的立場向上走的,所以對一般在家人來說,要想做到這一點是有些困難的,實際上相當困難,乃至近乎不可能。那麼,照理說出家人應該可以全部精神去修行了,但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出家人也是一樣的相當困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家的資糧不夠,特別是我個人。
走「道次第」宜先集資糧
我十三歲那年,先父就告訴我:「兒子啊!如果將來你自己覺得有出息,(就是你自己覺得你是很精采的人的話),就應該走一個最像樣的,最有價值的路--『做和尚』」。後來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培植我。結果我雖然走上了出家的路,但是摸索了很多年,始終毫無頭緒。最後遇見了﹝廣論﹞才解決了一向的迷惑。當時真是喜出望外,因為我找到一張圓滿無缺的寶藏地圖。但檢查自己,發現要想照著﹝廣論﹞去修,還是不可能,原因是資糧不夠。當我在徘徊的過程當中,辯經學院的洛桑校長,給了我當頭一棒,實際上更有法王的加持,使我瞭解到理論只是認識一個正確的方向,真正要想在理論基礎上增長,實踐修行,還需要很多條件的。本來﹝廣論﹞上說得非常清楚。奈因資糧不足,就是看不清楚。
我第二次去達隆沙拉的時候,校長親自跟我講朗忍(道次第),理論上才真正有些正確的認識,才覺得要修行還是不行。到此時,才真心看到,顯然是自己條件不夠,這給我很大的震撼。回想以前自己由於無正確的認識,憑所學一點似是而非的知見,就去盲修瞎練,吃了很多苦頭,全是自討苦吃。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曉得若以自己所妄見,以為已經照著﹝廣論﹞次第在走,那是大錯!所以回過頭來,重視依法先「集聚資糧」。各位都看見,這幾年因為大家的努力,多多少少透過法王的加持,使得﹝廣論﹞逐漸推展開去,而且推展到眼前最基礎的那一層。使得不但出家的同學能夠一步步走上去,在家人也一樣可以增上。而且有一部分是出家人做不到的,還非得由在家人做不可,這是很明顯的事實。
教育應以心靈為主 物質為副
法人事業曾經得到校長以及法王的肯定。關於法人事業整個的理念,我簡單敘述一下。因為現在整個世界的見解,已經完全被扭曲掉了,本來提昇人類最重要的工具是教育。站在我們的立場來看,教育應該是以心靈為主,但並不忽視物質。簡單的說,教育可分兩個方向,一個是以心靈為主,物質為副。另一個是物質為主,心靈為副。如果真正的能把主副關係弄好的話,結果還不致於太偏失。現今由西方所主導的教育,在剛開始的時候,是以物質為主心靈為副的,它形成的原因如何呢?西方教育早年也是心靈為主的,後來因為宗教腐敗,大家想辦法改正它,沒想到,改正的結果,副作用遠大於正面效果,而且每況愈下,演變到幾乎不可收拾之局。
科學與商人惡性循環
現在我們看到兩個很有趣的現象,這是美國現任副總統高爾所著《瀕危的地球》書中談到的。第一個現象,是科學跟商業互相影響形成的惡性循環。以科學來談,它本身是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本來是無可厚非的,而這個精神也是人類進化所共同的特點,並不是科學所獨有的。當初西方因為宗教腐敗,教會拿出來的東西都是「上帝說的」,完全抹煞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大家只有聽他的,所以後來引起有心人士反抗,因此,在西方形成了現代主導世界的「科學」,在他們的感覺裡,宗教是一片漆黑,只會拿上帝的大帽子壓人,不講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由此也誤以為這種精神是科學所獨有的。
科學慢慢地興盛以後,逐漸以事實來證明,推翻西方宗教所說的那套東西。不料為了針對西方精神方面的腐敗,卻變成物質科學的獨霸局面,當然所謂的心靈就根本沒有了。很不幸地,這種情況愈走愈偏,雖然真正的原因我們無從找起,不過透過佛法,我想每個同學都信得過,這是眾生的共業所感,是我們的福德愈來愈薄而產生的結果。所以演變到後來,不僅僅是以物質為主、心靈為副,而漸漸忽視心靈,到最後否定了心靈。否定心靈的結果,大家認定人只有活這一世。既然人只活一世,當然就只圖眼前的利益了,結果不斷地增長了我們的貪瞋癡三毒。所以,科學家的動機雖然很好,可是並沒有把事情看清楚,再加上商人的推波助瀾,科學跟商業之間惡性循環的結果,已經形成整個世界的惡化趨勢,正走向墮落的不歸之路。
照理說,這時候應該有一樣東西可以平衡它,那就是「政治」。也就是說,如果有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出來引導,使老百姓能認清楚真相,多多少少還會產生一點功效,至少也可使這個不歸之路走得慢一點,乃至大大地挽救這個世界。十九世紀末葉跟二十世紀初葉,世界上的確有很多風起雲湧的政治家出現,我感覺這種人就像華嚴會上的諸大菩薩會帶動大家、救度大家。譬如二次大戰當中,提倡國際聯盟的美國威爾遜總統,是個非常有理念的總統,雖然他提出的理念,遭到美國人民的反對,不過至少說明當時還有這種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政客與民意互相影響
很不幸地,近幾年來這種情況整個改變了,已經不是政治家主導政治,而是政客跟民意互相影響,結果使得整個人類的方向被扭曲了。由於現在的資訊發達,能夠非常快速的製造這個形象,投票的結果,馬上可以兌現滿足,所以這個形象比什麼都重要。結果原則、政策、制度、人格反而一點用場都沒有了。這下糟了,唯一能平衡的力量消失了。偏偏這兩者之間又是惡性循環的。惡性循環的結果,我們自己毀滅了自己憑藉的根本--地球。
僧俗二眾配合 集善淨資糧
現在世界正瀰漫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能把心念提昇,盡一點力量的話,這個功德是無限的。我想在座諸位,不管是從事實上去看,或者是以我們學了﹝廣論﹞以後的瞭解去看,實際上就是這樣。而開創這個慈心事業,在家居士尤其功德無量。因為「僧」是專業人員,所以理論的引導雖然還是要出家人來,可是我自己很清楚,儘管我有這個理念,並沒有用!我們談「總」、「別」,曉得即使有了整體的理念,如果沒有細部的規劃跟實踐,談了半天無法兌現,那根本就是空話,一個大砲。這麼一來僧俗二眾的配合,就產生了絕對的價值,如果能夠照著這個理念慢慢去推展的話,我們不但為自己積下一份最好的善淨資糧,也為周圍相關的人,培植了一片善淨的園地。
從前面我們一路下來,乃至於以後接下來發展,莫非都是緣起,因緣和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慈心、文教二個基金會。但有個基本的理念,我想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實際上將來運作的方式,對整體來說,文教基金會偏重「見」,慈心基金會偏重「行」,當然文教部分仍有文教的見、行,慈心部分也有慈心的見、行。
不謀健康或便宜 更為集資走上去
為什麼今天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為這是一貫的整體理念,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慈心」偏重在怎麼去種植,乃至於到後來又加上加工食品,而這件事情真正想要成為一個整體事業的話,還需要進一步去推廣,所以,我們希望靠著慈心事業形成一個模式。對全心投入的﹝廣論﹞同學來說,可以從這裡體驗到,他不是在這裡僅僅只是謀求一個健康的人生,或者單單只是有無毒害的食物可吃;也不是單單為了在這裡可以買到便宜的東西,如果單單只是一些世間利益的話,那不是﹝廣論﹞的同學,而是應該清楚曉得,這是我們要想真正在菩提道走上去,集聚資糧的第一步,這是最最重要的。至少我個人是如此。其次對你們各位,這一點做到了,才對得起各位。我們出家人已經做了和尚,本來就該這樣走上去,而各位都是社會上的菁英,炙手可熱的人物,卻捨掉了工作,跑來這裡,如果苦苦惱惱地只做一些世間利益的事情,至少我心理上是很對不起你們的。所以,對全心投入的同學來講,這是最基本的理念。
不求表相成功 但求因地提昇
然後我們要以這樣的理念來介紹給周圍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平時常常強調:我們做這件事情,不是求表相上面的成功,如果是求表相上的成功,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做慈心事業是在因地上的提昇,當這件事情做對了,表相上面的成敗就暫時放在第二順位。可是就世間來說,哪有說開了一個店,最後卻讓它關門的道理?當然不要這樣!為什麼我們把表相的成功放在第二位呢?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做這件事情的宗旨,以及達成宗旨的理念不能把握住的話,你即使經營成功了,那豈不是跟你做這件事情的本身相矛盾嗎?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所做的事情。
所以,一向以來,靠著各位同學的同心協力,蠻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實際上在做這件事的過程當中,我們非常重視這一點。不過我也體會得到,道理是這麼說,可是要去實踐的時候,畢竟我們有自己的習慣,但沒關係,只要我們能耐著心,在此大家彼此同學剛進來的時候,不太強調要馬上做成功,會給他一段時間,讓他把這個概念先轉過來,先建立好這個基本理念。
集資中提昇自己 集資中利益福友
再下一步是怎麼把我們周圍的人帶上來。對於那些人,我們並不摒除他們只是為了追求健康、為了方便而來,我們也不應該用高標準去衡量他們,這一點我要簡單地說一下。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學佛的人,或者是傳統儒家,這裡所指傳統儒家是指宋、明理學以後的儒家。我一直感覺到孔老夫子不一定如此。他們以為「人好像應該無所為而為,為了道德而為。如果你為了什麼好處,為了求什麼,那根本就不對」。關於這種說法,近代大德印光大師,就曾大力地排斥,印光大師舉喻說,比如鄉下的老農老圃耕種了半天,你怎麼可能希望他不要管秋天收成好不好。凡夫就是凡夫,怎麼能不管收成呢?何況我們現在學了﹝廣論﹞以後,瞭解聖賢不是天生的,必須一步一步依法漸次提昇的。現在我們所做整個的事情無非都是一步步漸次提昇。瞭解這個道理後,對於普通一般人,當然也是為了對他們有好處而來,先只見世間利益,以後才會進步而見到深遠、未來的好處。另外對我們較高的同學來說,我們同樣談好處,只是我們的好處是非常深遠的為利人、為成佛而集聚資糧。所以雖然有些同學,現在不一定看得這麼深遠,那並沒關係。因此,我們對外面的人,尤其應該心平氣和地讓他們感覺到,只要跑到這裡來,對他一定有好處的。所以,我們不能用這種高標準去衡準別人,而是應該拿這個標準來提昇自己。再說,我們既然極力要去集聚資糧,這些對象豈不正是我們在集資糧當中,應該把真正的好處去籠罩的一群?也就是說,我們這樣努力的結果,正是使他們受用。所以,他來,是因為你這個地方便宜;他來,是因為你這個地方健康;他來,是因為你們這群人和善。所以對福智之友(福友),我們希望能照單全收。然後我們自己提昇的時候,就應該多注意一點。
今天有這樣的機會,我以很感謝、很高興的心情把整個基金會重要的宗旨與理念在此作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