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智園區 義工創有機天堂
















【聯合報∕記者王良新、沈娟娟∕雲林縣報導】

2007.05.21 03:29 am
 


       雲林縣古坑鄉麻園村的大片田間,八年來常見遊覽車載來一車車的義工,拔草種樹、整地耕作,共同打造「心靈的希望工程」,荒蕪的土地如今綠樹成蔭,建起學校和有機農場。

       占地一百廿公頃的福智教育園區,位於古坑鄉一五八乙線旁,一棟棟灰色質樸的建築物矗立,沒有圍牆,也沒有大門。

       「你看,這片草坪是三千人次義工的力量完成的。」在福智園區擔任教職的辛天送驕傲地說,園區內成排的樹木、蓮池與校舍建築,也是義工的傑作。

       福智園區由佛教團體、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與慈心基金會運作,園區主任陳耀輝說,基金會秉持已故日常老和尚「慈心不殺」的理念,推動有機農場,找回大地的生命力。

       此外,他生前有感「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園區因此辦起國中小與高中,未來還要辦大學

       福智八十八年找到古坑鄉麻園村的校地,再向台糖承租土地闢為有機農場。廣大的土地過去是甘蔗田,土壤貧瘠,大小石頭多得數不清,黃沙滾滾。各地義工相繼投入幫忙,撿起一顆顆的石頭、種下一棵棵的樹。當地農民看傻了,直呼「搭遊覽車來作農,咁ㄟ閤?」

       「一開始種出的蔬果瘦瘦小小,收成的紅肉西瓜像是貧血一般、牛蒡種成短短細細的拇指狀,白蘿蔔長得細瘦細瘦的像人參。」陳耀輝笑談早期開墾的過程。

       他說,起初土壤貧瘠,義工希望用一些化肥,但老和尚不同意,堅持不可為急著要有好收成而取巧;還好佛教弟子了解有機護生的意義,不嫌賣相差買回家食用,使得有機農友逐漸增多,蔬果也因土壤改善,外觀逐漸漂亮又健康,後來甚至生產過剩開發農產加工。

       至今,福智麻園農場已投入十四萬人次的義工,乾硬貧瘠的土地變鬆軟有肥力了,老鼠、蚯蚓、野兔、鳥類、螢火蟲也出現了。

       農業課耕作股長林文志表示,做有機農業除了心胸要寬,還要捨得,要不怕「眾生」來吃,反而當成布施,「鳥兒來吃穀,就表示結緣,如此就會有心情去欣賞上千隻麻雀在稻田邊吃穀子的景象。」

       福智團體推廣有機農業,成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是政府授證的有機農業驗證機構,同時在全台開設四十家直營店,生產與販售不含添加物、防腐劑的食品、飲料,以及有機棉、竹炭紗等,強化「寶貝自己也保護地球」的觀念。


 


       福智教育園區的學生認養農場的菜園,課餘後拿鋤頭下田,施肥、除草、抓蟲對他們不是難事。
記者沈娟娟攝影
師生一起生活,是福智教育園區的特色之一。老師不只教學生學業課程,還陪著農耕、做家務;初來的小學生想家,夜裡哭泣,老師把大家帶到空地上數星星,如師如父般相處。


       「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學生能深刻感受,老師生病了,小朋友相約摘花到菩薩面前供養,祈求菩薩讓老師趕快好起來。」園區主任陳耀輝訴說師生濃厚的感情。


       六百名學生全部住校,除電腦課外,課後沒有電腦與電視。每天老師帶領,扛著鋤頭到實習農場種菜、向日葵、劍蘭,播種、澆水、除草、抓蟲、施肥難不倒他們。


       老師辛天送說,奇怪的是學生種出來的菜比大人的還甜美。學生學習尊重生命不殺生,異想天開寫信給侵入農場的蛇,請牠到別的地方造窩,「不知為何?蛇真的走了。」


       福智園區強調「孝順、友愛、惜福、習勞、背書、寫字,跟老師認真學、恭敬學」,很多學生可以背完論語、大學、心經、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


       福智老師發現,孩子專注力、記憶力提高,學習速度驚人。去年國中基測一百廿名應試,卅人作文為滿分六級分。


       孩子在園區吃素,師生分享生活點滴時,常有學生為難地說,放假回家,阿嬤準備了雞腿,該不該、要不要吃?老師趁機說明孝順真諦,學生體悟,如果不吃阿嬤會難過,就應該歡喜的吃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002808 的頭像
    mi002808

    廣論學習與佛學分享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