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拉帝仁波切講經上士道 2008.12.14 中山女高

 

前言

「黑白業及善惡心,意樂善則業善,意樂惡則業惡,一切觀待意樂」,這個偈頌內容中的意樂善就是如果我們抱持善心,當下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善業;反之,如果抱持惡心,所做的一切都是惡業。以善念作為動機、出發點,這一切都是善業,若以貪、嗔、癡為出發點,則一切身、口、意行為都是惡業。如果可以抱持善念,當下所做的身語種種行為都可以稱為善業,抱持利他的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業;如果可以用心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回報,當下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稱為善業。甚至你現在做的事業跟佛法看起來並沒有關聯性,但是你的動機是為了服務他人,這也是善業;善惡不是看你做什麼樣的行為,而是你用什麼動機來做這樣的事情。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動機出自菩提心,當下所造的業不只可稱為善業,更可以稱為菩薩行。所以今日聽法應是懷抱著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來聽法,在未聽法以前,先要調整自己的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所以希望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今日來到上師的面前聽法,並且希望聽聞之後,可以將所聞的行持。

 

說法科判

今日要講說聽聞的法是有緣者趣向佛陀果位的法,是法蘊的精華,是任何一位補特伽羅成佛所需要修的法類。科判如下:

壹、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貳、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叁、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肆、如 何正以 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1.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2.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3.於上士道次修心

1)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菩提心勝利

1.顯示入大乘之門

2.得佛子之名

3.由種性門映蔽聲聞、緣覺

4.成為最勝供養之田

5.易於圓滿廣大資糧

6.罪障速得淨除

7.所思皆能成辦

8.危損障礙不能傷害

9.一切地道速得圓滿

10.成為一切眾生安樂出生之源

2)如何發生此心道理(發起菩提心之理)

修學菩提心次第

A.七因果教授

a.平等捨

b.七因果教授

1.知母

2.念恩

3.報恩

4.慈心

5.悲心

6.增上意樂

7.菩提心

B.自他相換

1.知母

2.念恩

3.悅意慈

4.平等捨
   I.觀修取

   II.觀修捨

5菩提心

3)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菩提心勝利

之前介紹共下、共中士道,透過此可以在內心生起出離心,並如實修習戒、定、慧,可獲得出離、脫離的果位,但不圓滿,因為應斷除的未斷除,所應修習的未修習,在自利、利他兩個方面都不足圓滿。如果說透由修學戒、定、慧而獲得出離、解脫,但最後還是要進入大乘到的法類,那一開始就應以修學大乘道的法類作為修學的核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透由修學共下、共中士道,生起出離心,但不應進入聲聞、緣覺而做修習,應進入大乘道的法類,之前進入下士道、中士道的法類都是為了進入大乘道法類的前行準備,都是為了可以修行大乘道而努力的。

 

既然修學大乘道是如此重要,那之前為何要學下士道呢?一方面透由修學下士道的法類,可以暫時不墮惡趣,在下士道特別提到皈依,這是最重要的,因為皈依可以不墮惡趣,是否能成為佛弟子,也是看你有沒有皈依。

 

那為何也要修學中士道呢?因為必須對輪迴生起厭離,在內心生起出離心,對解脫果位生起希求心,這樣才可以對大乘果位修學其法類。因此不管下士或中士,都可以成為修學上士的前行,而修學上士的法類是修學佛法的核心與正行;在修學上士前要生起一顆歡喜的心,所以要先介紹菩提心的勝利。一方面聽聞之後,內心可以生起歡喜;更進一步可以生起想修學的心,菩提心勝利可以分為十點:

 

1.顯示入大乘之門

 

如果心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表示是大乘修學者,所以能否進入大乘道,取決於我們內心當中是否可以生起一顆菩提心;另一種說法是如果我們可以生起一顆菩提心,那就表示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大乘的補特伽羅;反之,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無法生起一顆菩提心,那就表示我們無法成為一個大乘的補特伽羅。這一點宗大師在廣論中有特別提到,故修學的法類雖然是大乘之法,但我們能否成為清淨的大乘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能生起清淨的菩提心,如果我們的心無法生起菩提心,縱然我們所修學的法類是大乘法,也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從這當中得知,能否成為大乘的修行人及所學的法是否為甚深的大乘法,取決於我們的內心使否有生起菩提心。寶鬘論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LRp 205L 6)提到欲證無上覺,根本是菩提心,因此我們必須在內心生起如虛空般堅固的菩提心,如果我們生起了這樣的心,所修學的法都是大乘法。

 

2.得佛子之名

 

入行論「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如果我們生起菩提心,縱使我們仍在輪迴中受無量的苦,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受持菩薩的名稱。如果我們的心續中無法生起菩提心,縱使有再多的神通、神變,也不能稱為菩薩,雖然證空性很重要,但是若無菩提心攝持,所修學的法也不能稱為大乘法。若心續中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使證得空性了,也不能稱為大乘人;相反的,若心續中能生起菩提心,即使是一隻狗、一頭豬,或是一個貧窮的人,他也可以獲得菩薩之名。

 

3.由種性門映蔽聲聞、緣覺

 

經論中有提到在王宮中剛誕生下的王子,即使年紀很輕,經驗不足,但是因為他誕生在王室,所以他的種性仍然高過年邁的大臣;LRp205『如勝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仍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若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如果我們手上有金剛寶石,縱然它被摔破了,但其價值仍超過其它的寶物。如果可以生起菩提心,縱然沒有其他功德,就種性來說,仍勝過已證得羅漢果位的聲聞、緣覺。

 

4.成為最勝供養之田

 

如果有菩提心,就能成為人、天供養的對象,尊者也花了12年的時間來觀修菩提心的教授。嘎當派的傳承祖師現今很多人都觀修自己的本尊,都修自己的法,但因無菩提心,所以不能說是大乘法類。

 

5.易於圓滿廣大資糧

 

心續當中若生起菩提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累積最大的資糧,因為所需的圓滿資糧都由它來成辦,所需淨除的罪障也都由它來淨化。宗大師說福智二資糧猶如點金漆,如果手邊有金漆,就可以將毫無價值的鐵變成極具價值的金具,若我們有菩提心,縱使所受的身是汙穢之身,也可變成極具價值之身。若想在短時間內快速累積福德資糧,生起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若內心無菩提心,縱使佈施很多,也無法累積資糧;如果能有菩提心攝持,即使只是佈施ㄧ小碗飯,也可以累積很大的資糧。行為在造做時能否累積資糧,在於我們做的時候是否能生起菩提心。

 

6.罪障速得淨除

 

印度寂天菩薩造的入行論中「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堪,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之前如果造極大的惡業,在懺悔時若無菩提心攝持的話,是很難懺淨的,若懺悔的同時有菩提心攝持,是可以很快把罪障懺淨的。

 

7.所思皆能成辦

 

若有菩提心,內心想成辦的一切都可以成辦;我們內心想成辦的一切就是現前、究竟的種種利益,這些都可以透由菩提心來成辦。若內心有菩提心,可以成辦一切眾生的安樂,去除他們的苦,並且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證得究竟的果位。過去有很多公案,常啼菩薩可以讓自己身上的傷復原,就是因為有菩提心;西藏也有一個成就者,透過菩提心講說諦實語而讓西藏的災情在短時間內消失。如果內心有一顆清淨的菩提心,是一個具有菩提心的菩薩,那他希望當地不要受水災所害,當他說出來以後,水災就消失了。

 

8.危損障礙不能傷害

 

如果能有菩提心,外在的環境是無法傷害他的。轉輪聖王若需求助於他人,金剛手菩薩等都會來幫忙他;相同的,若是具有菩提心的菩薩,他的身邊一定圍繞很多護法龍天,一定會幫助他,不管白天或是晚上,外在的環境一定無法傷害他。

 

9.一切地道速得圓滿

 

如果修道的過程中內心只有空正見而無菩提心,這樣的空正見是無法累積智慧資糧的,空正見一定要有菩提心來攝持,但是若無空正見而有菩提心,是可以獲得無上果位的。

 

10.成為一切眾生安樂出生之源

 

聲聞與緣覺都是聽佛說法自證而來的,佛是由菩薩淨化而成佛的,菩薩是發菩提心的眾生。一切的眾生都以菩提心為他們修學的心要,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就能圓滿福智資糧,能淨化所知障與煩惱障,就能成佛;若無法生起菩提心,縱使修學密法,也不能稱為大乘的法類。所以世出世間一切的佛都是由發菩提心而來的。

 

菩提心的教授可以稱為佛陀一切法門的心要,也是諸佛子修學的中心。若是菩提心攝持,顯密都可以快速成辦,若無菩提心攝持,一切都無法成為成佛之因。

 

 

 

修學菩提心次第

 

一、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關係

 

自他相換包含七因果的內涵,但七因果的內容無法包含自他相換的法門。

 

 

 

二、七因果教授

 

1.平等捨

 

在未觀修七因果前,必須先觀修平等捨;同一時間觀想面前有三個人,分別是敵人、親友與不認識的陌生人;面對敵人的內心是嗔的狀態,面對親友時內心則是貪的狀態,面對不認識的陌生人內心則沒有太大的感受。當面對敵人生起嗔的時候,要想自己為何產生如此的感受?是因為他曾經傷害過我或我的親人,因此內心產生不滿而有嗔念。面對親友會有貪,是因為他曾經幫助過我;面對陌生人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是因為他既沒有幫助過我也沒有傷害過我。

 

這時應如何想來調整自己的心?應把看待對方的時間往前拉長。面對敵人時,雖然他這一生傷害過我,但是把時間往前推,過去他一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或朋友,也曾經幫助過我;面對親人時,要想今生他曾經幫助過我,但過去他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面對陌生人時,雖然他今生未曾幫助我或是傷害我,對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過去生他一定也曾經幫助過我或是傷害過我。

 

或許有人認為,在面對敵人的同時,過去他曾經傷害過我,且今生他並沒有幫助我,所以沒必要觀修,但是以「曾經幫助過我」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差別的。若一個人上半生曾經幫助過你,下半生沒有幫助過你,這一生他是幫助過你;去年幫助過你,今年沒有幫助你,也是幫助過你;所以幫助的時間點在哪個階段是沒有差別的,他就是曾經幫助過你。同樣的面對親人,在「傷害過我」的這個觀點上也是一樣的,今生他沒有傷害我,但是他在過去的某個時點上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所以就「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觀點來看,眾生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樣的。相同的對陌生人,必須思惟他在過去生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那跟今生曾經傷害過我的敵人及幫助過我的親人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一直這樣的去觀想,到最後,面前的這三個人在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這兩個點上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當能生起這樣真實的感受,慢慢的再拓展,擴大到整個生活的環境,然後再擴大到整個國家,到整個地球,最後到整個六道有情。如果可以對少數生起真實的感受,那就可以漸漸的將範圍擴大。觀修平等捨是修七因果教授很重要的一環。觀修平等捨對七因果教授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就如同大地一般,要在平坦的地上才能夠種植很多種的植物。若無法藉由觀修平等捨斷除貪嗔,那想要生起菩提心是很難的,所以若能在平等捨上灌下慈悲的水,很容易生起菩提心的。

 

2.七因果教授

 

知母

 

觀修知母前,必須先探討我的身到底有沒有開端?我們的身是沒有開端的,是有無窮盡的前身的,在輪迴中無數次,所以我們需要母親也是無數次的。如果對之前的觀修可以生起一定的感受,然後再去思惟今生的母親不僅今生是我們的母親,過去也曾無數次是我們的母親,對這點有體會後,再去思惟一切的眾生在過去無數次的輪迴投生中,都做過我的母親。這部份從過去的教授中有提到,一開始必須思惟今生的母親,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週遭的親友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週遭的陌生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更進一步,今生所面對的敵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對這些都有體會之後,再慢慢的擴大到所居住的城市,然後是所居住的國家,然後是整個地球,再到一切的眾生。

 

念恩

 

對於知母有一定的體會之後,接下來是念恩,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都很難以回報,一切的有情對我們的恩也一樣。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是我們都知道的,我們生下來還不如一條蟲,她辛苦的保護我們,慢慢的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明白一切的是非善惡,這都是母親賜與我們的。之前知母時,對一切有情眾生都曾做過我母親的證量要生起是很難的,但不可以因此就放棄,要努力去思惟,然後再去思惟母親對我們的恩。平時就要多思惟今生的母親從小是如何把我們扶養大,她對我們的恩是如何的大開始練習起。

 

報恩

 

一切有情眾生對我們的恩都如此難以回報,那應如何報此深恩呢?報恩的方式有很多種,給她食物,滿足她的欲望……等,但這些都不是究竟的,長遠的方式希望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所以在此是希望可以培養讓一切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的這一顆心。

 

悅意慈

 

對於知母、念恩、報恩等如果能生起一定的感受,透由這三者的力量,在內心就一定可以生起悅意的慈心,這是不需要特別修的。

 

悲心

 

一開始要觀修即將被殺的羊群或眾生,希望牠們可以早日脫離這樣的痛苦;或是到生病的人面前,希望他可以早日解脫痛苦。當這樣觀想有一定的量之後,就可以觀修到一切眾生,對於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面對這樣苦的逼迫,我們希望這些眾生都可以早日脫離這些苦的心,就叫做大悲心。

 

慈心

 

對於悲心生起一定感覺之後,要觀修的是希望一切有情眾生都可以獲得安樂的慈心。

 

增上意樂

 

之前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脫離痛苦,光是用想的是不可能成辦的,所以在內心要生起透由自己的堅定修學,能讓眾生脫離痛苦的力量,這是與慈相應的增上意樂。而讓眾生獲得一切安樂的悲心,光用想的也是不能成辦的,所以在內心生起透由自己的力量來成辦的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所以增上意樂分為與慈相應及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

 

菩提心

 

增上意樂是希望藉由一己的力量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心。但反觀當下的我是不具足這樣的能力,只有自利利他一切圓滿的佛才有,所有我們必 須 先生起為利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心。但有人會質疑自己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否成佛?這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擁有的暇身及所修學的法,與已成佛的溫薩巴大師都相同,所以我們必須肯定自己有這樣的條件與能力,而發起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因此,如果想在內心培養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在此之前必須先培養增上意樂。由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慈心、悲心最後到增上意樂,前面六項都是因,透由這六者能成辦的就是菩提心的果。

 

 

 

3.自他相換

 

自他 相換的 教授在入行論中提到,相對於七因果教授,自他相換是比較難修的法類。

 

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

 

透由自他相換若想修菩提心,一開始要生起的是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以此為基礎來修自他平等,包括我在內的一切眾生都不想獲得一絲絲的苦,都想獲得快樂,在想離苦得樂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修學自他相換中的念恩與七因果教授的念恩是有差別的:七因果教授的念恩是提到一切有情在做我母親的恩,都與今生的母親相同;而自他相換中的念恩,講的是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不僅是當我母親的時候對我有恩,即使沒有做母親時也都對我有恩,因為我們一切的受用都要靠他們的努力付出,才可以享用到,如同現在大家聽法的這棟大樓,背後也是有一群人辛苦的付出,我們才得以受用。不僅吃、穿、用、喝的一切都是許多眾生付出努力之後,我們才到的。有些人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我有錢才可以換得到的,實際上即使是你用的錢,也是要別人努力付出之後我們才有的──我們一開始由母胎中出生並不是手握著一把鈔票出來的。就連修行的過程中,也必須依靠眾生才能觀修,才能得證量。既然一切都得靠眾生,從任何角度,包括修道的角度都不能少眾生,所以這樣的報恩是一種殊勝的報恩。透由自他相換的念恩,所修的是一種殊勝的念恩,因為念恩的內涵與七因果教授不同,所以悅意慈也會不同。自他相換所生起的悅意慈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

 

自他平等

 

我和一切有情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一開始觀想的範圍是比較小的,慢慢擴大到一切有情上,想離苦得樂的這個點上面,我與一切有情眾生都相同,都想離苦得樂。

 

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

 

接下來是由多門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過度的愛自己」這樣的行為有何過患?愛我執如同重病般不斷使我們得到痛苦,入行論中也講到世間的苦來自愛我執。現今所面對的這一切我們不想面對的,都來自愛我執,來生墮入地獄惡道等也都來自愛我執。因為愛自己,所以傷害別人,卻讓自己來生墮入地獄、畜牲等地方受苦。甚至說在今生有很多人受到各式各樣的疾病,及一切他不想面對的境界、事物,也都是源自於我愛執。像吃東西只照自己歡的方式,就會招來疾病,因為想保護自己,想讓自己吃好穿好,就會傷害很多人。我愛執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會造成很多的傷害,像現今世界如此動亂,就是因為各個國家的我愛執在作祟。

 

平常我們對地位比我們高的人就忌妒,對地位與我們相同的就愛比較,對地位低於我們的就會輕慢他們;對於別人得稱讚,會生起慢心;對別人的批評就生起忿恨與嗔怒,這一切都來自無始以來內心的愛我執。

 

XXX在他所著的上師薈供中講到,輪迴當中的眾生因為心中的愛我執不斷的增長與痛苦不斷的纏在一起,所以一直在輪迴中受苦,而釋迦世尊因為愛他執不斷的增長,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所以他超越輪迴,越來越快樂。培養愛他執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們也有愛他執的理由,不管現前或將來,我們所受用的都來自眾生,那我們沒有不愛護眾生的理由。以最簡單的方式來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就是:這世間的一切苦都來自愛我執,這世間的一切安樂都來自愛他執。

 

自他相換

 

藉由多種方式來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之後,就要正式觀修自他相換的法門。所謂的自他相換就是將之前過度愛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心換過來,把愛自己的心換成放在其他有情身上,關懷其他有情而忽略自己。實際上確實有正當的理由這樣做的:因為愛我執只會讓我們痛苦,愛他執卻可以讓我們成就無上的果位,希望每天都可以觀修自他相換,對於愛愛自己的心轉向愛別人,忽略他人的心轉向忽略自己而愛護他人,如此就可以走向究竟圓滿的果位。

 

取捨

 

進一步再觀修取捨,專注悲心所緣修取的部份,專注於慈心所緣修捨的部份。悲心所緣的就是苦,希望將一切有情眾生的苦由自己來取而代之,一開始先修取。先專注於悲心的所緣來修取,一開始以地獄道來觀修:在炎熱地獄裡,所有的眾生被熱所苦,由此觀想生起他們的苦,希望他們可以脫離苦,觀修他們的苦可以在一瞬間進入我們的身體,在這樣觀修的當下,希望他們可以脫離痛苦得到安樂。

 

在觀修取時,所取的是他人的痛苦,如炎熱地獄中的有情,他們的苦與熱化成一道黑色的光,這黑色的光會慢慢進入我的內心當中,融入我愛執中,讓他們得到安樂;寒冷地獄的冷,惡鬼道、畜牲道的苦也一樣,化成黑色的光進入我心續中的我愛執,讓所有的眾生都得到安樂。觀想三惡道之後,也可以觀想人、非天、天道中的苦,都化成黑色的光進入我心中的我愛執。若一開始無法這樣的觀修,可以換不同的方式,這時我們要取的苦,應該是我們自己所要面對的苦,白天觀想晚上要受的苦,今天觀想明天要受的苦,往後擴大時間,這個月、今年、明年、這一生……可以把時間拉長,從自己的苦開始觀想,然後推展到親友、陌生人、敵人、畜牲、惡鬼、地獄等一切有情眾生。在取的部份,所觀修的對相不包括上師及佛,但是捨的部份所觀修的對相就可以包含上師及佛。

 

慈心的所緣是快樂,我們所施捨的內容包括身體及善根。身體包括當下與未來,過去的已經消失,所以不在觀想範圍。善根包括現在、過去、未來三世所造的善,所謂的善根就是對方需要什麼,現今所造的一切善就會變現成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來去除他們當下所受的痛苦,使他們早日獲得安樂,如炎熱地獄的眾生需要冷水、涼風或冷氣,那我們的善根就會變成冷水、涼風、冷氣來去除他們的熾熱,使他們感到清涼的快樂。在未觀修捨之前,也必須在內心生起一顆強而有力希望他人可以得到安樂的慈心,例如炎熱地獄的眾生,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清涼;寒冷地獄的眾生,希望他們得到陽光、溫暖。也觀想這些眾生在我觀想的同時,可以獲得這種溫暖、安樂的感受。對於惡鬼道的眾生也要生起慈心,希望我們的身體、受用、三世所造的善根,可以變現成食物、衣物、飲水讓他們受用,感到安樂;對於被愚癡所覆的畜牲道,牠們需要智慧,希望我們的身體、受用、善根也可以化現成牠們所需要的,去除牠們的痛苦,讓牠們得到安樂。因為是畜牲道,所以希望牠們可以得到能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對於人道,他們是有欲望的,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想獲得的一切。而非天道,希望他們可以獲得在與天人戰鬪時所需的一切戰備。對於上師及佛,則希望可以變現成各式各樣美妙的供品,希望上師可以長久住世、常轉法輪,佛法可以弘揚開來。因此在觀修取時,要培養強而有力的悲心,觀修捨時要培養強而有力的慈心,這與七因果教授是相同的。

 

菩提心

 

想要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實際上這都只是我觀想的內容,並非實際如此,為了想讓一切成真,所以在內心生起相應的增上意樂,而只有佛才可以真正的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要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隨喜基隆支苑  林淑鎮師姐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0028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