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的心靈世界 - 慈悲、智慧、意志力
性仁法師在上偉人的心靈世界第一堂課(甘地)時曾說過:「我們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偉人?在我們的生命要具足悲、智、力這些特質很不容易如果在這世界上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人,具足這樣的特質,這表示這些能力的培養以及悲、智、力的特質真的能夠在我們的內心呈現出來的。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我們的生命會有一方向,至少我們要具足這些特質是可能的。」
今天藉由法師的引導,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日常法師,並學習如何進入偉人的心靈世界。性仁法師:「要觀察一個人,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要了解一個心靈層次比你更高的人那就更困難。」大家對日常法師的感覺大部份來自日常法師的事業,所以法師透由慈心及文教事業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我們對日常法師的行誼及風範有更深的認識,進而去觀察、體會日常法師悲、智、力的特質是如何在他的生命及事業中展現,並生起想要效學的心。
慈心事業
十幾年前台灣是沒有聽過「有機」這個名詞,可是最近這二、三年就會常常聽到「有機」這個名詞。日常法師(簡稱師父)十年前就說過:「這個一定要做,做了一定會對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十年前做有機的人大多作的很不好的,曾經有一個人聽到師父要做有機事業,還很好心的去找師父,告訴師父不要做,他說他做了三年賠了二千萬,「有機」是不會賺錢的。師父反而勸對方,不要將自己賠錢的事告訴別人。
師父開創慈心事業最早的一次因緣是在火車上看到農夫在燒稻田,師父非常感傷田底下的蟲蟻也可能被燒死。此外看到農藥的傷害(例如關西農場宋有發師兄身受農藥之害,宋師兄甚至親見蛇類行經噴灑農藥之地,因腹部潰爛而當場死亡),興起想要照顧人類的健康、照顧大地的想法,因而開創慈心有機事業。剛開始面臨很多困難,例如朴子農場灑淨後,下種的種子都被螞蟻搬光光,當然收成也就泡湯了。不過農場主人對常師父有心,師父也鼓勵他堅持下去,因為「種因最重要」。如果沒有農場主人對師父的信心及師父的堅持也就沒有今天的朴子農場。
師父曾經拿了二百萬給福智團體的賴學長去做「有機」事業,還說「如果眾生有福,則這二百萬投入有機事業不會賠錢」。做了第一個月有盈餘,賴學長很高興的打電話到美國告訴師父,師父卻說「眾生有福報」,原來師父心心念念的都是眾生的苦樂。有人問賴學長,在做慈心的過程,師父給學長什麼指示,鼓勵學長繼續做下去?學長答:「大家都說做有機不可能,做了會賠錢。但是師父說要做、一定要做,應該要做;正因為別人不做,所以我們要做。等到大家都做了該做的事情,我們再去做別人不想做,而應該要做事情。」
師父當初要推動有機無農藥的耕作、最主要是他不忍這麼大量殺生的行為,一直在世間繼續惡性循環下去,愈演愈烈。如果農藥、化肥再繼續使用下去,最後人類就只有三種選擇:毒死、餓死、戰死。不是被農藥、化肥毒死;就是土地酸化,長不出東西,人類被活活餓死;最後為了爭食,互相殘殺而死。
有一次當師父在園區散步時,聽到有白鷺鷥飛到園區附近有農藥的農田上,停下來不久因吃了田裡的東西後全部死掉,師父回到寢室傷心流淚。因此當福智教育園區(簡稱園區)有塊地收成不佳時,負責園區的陳學長爲了應急希望能灑一點點化肥,降低耕種的損失。師父堅持一點化肥農藥都不能灑,他說現在人的毛病,就是應急。別人硬撐,一次失敗、二次失敗,最後是成功的。我們在這裡,應急一次、二次,最後雖然成功,但實際上是失敗的。即使福智基金會的錢投進去,用光了,也許仍不會成功,也許菜仍然不會長出來,但是成功了。
除了推廣有機無農藥事業外,師父非常關心每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積極開發、推廣無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讓人吃的健康,有名的「胚芽餅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師父推動有機,不只是幫助人的身體,更是關心到整個大地生物的生命。若沒有師父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推廣有機事業,台灣到今天可能都還沒有有機農業,師父說:「正因為我們是外行,一群傻瓜,慢慢作最後就作起來,剛開始外界認為我們的努力是起不了作用,而最後我們做到了了不起的成就。」
文教事業
師父說:「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看到現在教育一直在往下沉淪,學生暴力的事件以前大概是在國中,之後由國中降到國小五、六年級,師父早在十幾年前就看到這一點。因此師父決定要改革教育,他用的方法是推廣儒家思想。為何要推儒家思想?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的思想,它跟佛法是暗暗相通的。有很多好的東西,儒家的思想和佛法是很相近的。
師父具有獨特的眼光,發現教育出了問題,學生無聊,老師無奈,所以舉辦各種文教營隊,如大專營、教師營、校長營、行政人員教育營,推廣德育教學、德育學校,後來更開辦福智教育園區,藉由人格養成教育,培育出具有崇高理想的下一代。透由讀書、寫字、惜福、習勞的學習過程,達到德智體群兼備的教育目標。教育部曾經很想推動德育教育但碰到很多的困難,師父在福智教育園區做到了。
淨智事業
師父告訴我們生命是無限的,因此他非常關心每個人的身、心、靈的成長,由其是我們如何去規劃無限生命的學習。「淨智」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去認識無限生命及心靈提升。學習廣論便是師父為我們所抉擇出來最重要的課程,事實上學廣論這件事情是得來不易的,師父37歲出家,遍學淨土宗、禪宗等各大宗派,念佛功夫可以從醒著到慢慢睡覺到醒過來還一直在念,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專注不變的境界。師父參禪的功力也被認定已達開悟的境界。去美國後對大、小、顯、密的佛法都有接觸,最後才為我們抉擇了廣論及格魯教法。58歲時遠赴印度受戒,去印之前發高燒、打點滴,師父說,「不管是死是活,我都一定要去」,到印度找到老師,因為漢藏情結,及語言問題學習的過程非常艱難。但師父很認真學習,雖然在辯經學院沒有人認識他,但他早晚課都一定到,有一天校長教他坐前面,並稱讚他是很認真的比丘,要大家向他學習。在印度學習期間,透由阿里仁波切的協助,拜見達賴喇嘛法王。面見法王時得到了加持,抉擇走增上生道。師父見到法王達賴喇嘛時問法王以後他要怎麼學?法王問師父:爲什麼想要學?為了弘法?還是為了自己修行?如果想要自己修行的話就留在這邊。如果為了弘法的話,那你不要留在這邊,就回去弘揚廣論。因為師父有一顆想要利益眾生的心,他如果留在印度修行,一定可以有成就,可是他選擇就弘揚廣論。在弘揚廣論時面對很多困難跟挫折,但師父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仍然義無反顧的去作。
日常法師的心靈世界 - 慈悲、智慧、意志力
慈悲
l在泰國看見人妖,師父很難過,不捨難得的暇滿人身就這樣被浪費掉。
l看見有水災的時候,師父除了關心 人員死傷外,更關心大地下我們看不到的千千萬萬有生命的生物會失去生命。耶穌、德蕾莎修女等之所以被稱為偉人,關鍵就在於他們尊 重生命、利益一切有情的心。
l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一心 為建立教法,饒益一切眾生而努力。
智慧
l師父抉擇廣論對大家都有幫助,便一心弘揚廣論。師父對業果的觀察非常仔細,有一次聽完法王演講後,就對業果產生定解。
l生活中的抉擇: 有一次在鳳山市寺,大寮(廚房)準備水果請訪客時,水果沒有切, 師父就說:「你們不切,人家怎麼吃?」善觀緣起。
l園區的砂石廠的問題,師父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處裡,師父甚至說:「你們去談,如果對方不配合,那我們就搬走。」師父面對各種境界,都能把握應取、應捨的抉擇。
l師父對「般若」有甚深的體會。如果對般若要有所體會,必須從「小學」開始,也就是說灑掃、應對、進退,不然想學高高大法是沒有機會的。
l「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憑所學的一點似是而非的知見,就去盲修瞎練,全是自討苦吃。當我們真正弄清楚目標,正式走上去的時候,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這後面就正確了,我們可以把這些境界看成失敗,也可以看成成功必要的因。」我們之所以不會成功,都因為害怕失敗,這些皆因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
勇氣
l師父持戒甚嚴,對時間的掌握很精準。有一次負責打板的法師過了打板的時間還未打板,師父從寮房衝下來自己打板。
l 師父圓寂前回到鳳山寺的時候告訴侍者,「早上3點50分一定叫我起床,3點50分沒有起床,我這一天就白過了。」
l師父和僧團吃飯都是吃大鍋菜,和大家都吃ㄧ樣的東西,以身作則教化弟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l師父最早開始講廣論是在美國,剛開始來的人有二、三十個人,可是講、講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誰,就是剩下師父一個人而已。師父剛開始講,他也覺得說,講下去這個真的沒有結果,不曉得該怎麼辦;可是師父就是有一種心,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大家的這種心,所以他能遇難不退。師父看了很多偉人的傳記,日日策勵自己,「我這一點困難算什麼?」一直堅持下去。
l 師父常說他只有失敗的經驗。師父之所以會成功,皆因師父不怕失敗,師父自稱是「常敗將軍」。
l 師父對業果有堅定的勝解,對於長遠的影響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眼前雖然失敗,但長遠如果是成功的,師父仍會繼續作。如果對長遠沒有利,那不論眼前多成功,師父也不會做師父對他的生命理想是很堅持的。
l 有一次師父想要到印度那邊去找師長,赴印之前,師父突然
生病發燒得很厲害,很多的弟子都求師父要建立教法,不用這麼急。師父說:我已經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情,我是不會停的。後來弟子一直求師父,師父說:我答應你們三天的時間,三天到如果我還繼續發燒的話,我已經決定要去,我還是會去。結果三天,師父還是躺著,吊著點滴。他跟他的弟子講說:三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下定決心要去完成的事情,我一定會去完成他。師父就上飛機赴印學習。
在師父的身上擁有許多心靈的力量,這些力量都來自師父有一顆想要幫助別人的心。因為想做能夠利益最多人的事情,所以必須要有智慧,因為想利益別人的心很強,所以師父的意志力很強。師父的影響力是無遠弗界的,無數人的生命因為師父悲、智、力的攝授生命得以改變,無限生命的觀念讓無數人找到生命的方向,願意一生一生的學下去。上了這堂課讓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偉人的內心世界及其行誼,這樣的學習對我們的生命是一大策勵。然而,如何將我們的心變得跟偉人一樣呢? 師父說:「我怎麼走上來的,你們以後也一定要這樣走。」師父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他想要開創一個廣大的生命格局,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的困難,碰到困難的時候就看你有沒有眼光去面對每一個境界作抉擇。師父的眼光非常深遠,他用他的智慧跟觀察力去作抉擇,只要是對的他都非常堅持,堅持到最後便能夠成功。我們實在很幸福,可以與聖人為伍,師父所教的都是聖賢的智慧,師父說:「我們如果不跟聖賢學習,就得與一般世俗人學習。」
師父交給我們就是最好的智慧,他要我們當一個不平凡的人,跟聖賢效學,不求回饋的去幫助別人。不求回饋的幫助別人,相對也是幫助自己成就心靈的力量。所以我們可以比對自己的生命,在面對同樣的境界,我的反應或抉擇跟師父會有什麼不同,我應如何效學才能和師長的身心相續結合呢?今生有幸能值遇善知識的教授,我們可以先從聽話開始學習,好好從「小學」作起,眼前把握自己的本分,關心周遭的每一個人,從關懷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啟發並增長良好的心靈作用,最後也能和師父一樣,成就圓滿的人格,利益每一個人。
師長功德心得 ~~~ 信慧
有一天在學校辦公室,教務主任忽然跑來問我:「你是不是福智的?」,我很驚訝,因為這所學校是我唯一ㄧ所在考試時沒有介紹自己在福智相關經歷的學校,也從不曾向其他的老師提過,教務主任是從何得知的呢?後來才知道,他看了我的班級經營理念以及班親會時的紀錄,和一般的老師不同,一看就知道是團體的理念,而主任自己也是在參加校長主任營後開始學習廣論,所以很直覺的知道我是同修,當下我很感動,原來從我的身上能看到團體的薰陶與師長的功德,原來從大專營、大專班學員、廣論班…直至現在大專 班助理 老師,一路上師父在我身上所灌溉的法語甘露終於開始萌芽茁壯;
我常對家長說:「願我們能成為孩子的陽光、空氣、雨水、微風,滋潤孩子的成長。」,其實這是我對師父的印象,師父就像太陽,明確的指引著我們學習的宗旨方向,散發著光(智慧)和熱(慈悲),引領、溫暖著我們;師父就像空氣,無處不在的為我們的無限生命著想,創辦法人事業來延續、圓滿我們增上生的學習環境,將我們包容其中,使我們呼吸自在;師父就像雨水,以他的身、語、意行種種諸功德滋潤我們的心田,現在眾法師們便是滴滴的雨點,仍持續不斷的灌溉我們正確的學習意樂、方式,讓我們乾枯鹽化的心田因師長的滋潤,而能柔軟、而能孕育、而能廣納、而能茁壯;師父就像微風,吹息我們為長夜沉輪生死苦海、身心逼腦的業火,引著我們往最究竟離苦得樂的方向努力,並以身作則的告訴我們,他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只要我們願意,他會生生世世的陪我們走下去,直到坐在金剛寶座上說:「哦!終生皆有佛性只是還未證得而已!」,這麼樣一個心心念念為弟子們無限生命心切的師父,怎不令人懾服依執呢?即便現在的我還有許多需要努力、做不好、、改不掉的習性,有許多需要好好用功學習的正知正念,可是有師長、同行在,相信我的腳步雖然慢得另人心焦,可是我確實的在走,走著師父捨頭目腦隨為我們開展的路。
瓊媛心得
這個星期的大專班課程是性仁法師上的「偉人的心靈世界—日常法師」,我都叫日常法師「師父」,認識他是我這ㄧ生中最重要的事了,認識他之後我才知道何謂光明,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才知道其實人生中有另一種面對生命的方式,也因為認識他,我開始認識自己,接納別人,知道為何而活,如何活得更好,正因為我所面對的ㄧ切,師父都實際的走過,親身做給我看,他是生生世世用它的生命在教導我啊!!!
在我低潮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的未來會很光明的,但他並不是畫一個大餅騙騙我而已,他給了我一個非常有系統的方法,而且是個完全適合我、為我量身訂做的學習課程,更特別的是這套課程適合的學習時效叫作「無限生命」,不長也不短!!除了這樣他認為還不夠,所以他創造了健康無垢的飲食和讓我好好學習的環境,已經樣樣具備了吧!?這樣還不夠,他擔心我學得寂寞,沒伴無勁,無法培養長期不退的心,所以他給了我一群生生世世互相砥礪的同行善友,當然友誼時效也是無限生命,我在他廣大格局(有沒有發現師父的單位計算量都異於凡夫呀~)的安排下,不斷不斷的培養呵護下,逐漸成長………
有一天,懵懵懂懂的我突然發現,他好像最在乎的是我生生世世的生命何去何從,喔~原來,他比我更關心我自己的生命是否通向最究竟最圓滿的快樂,當我意識到這ㄧ點時,我有無比的感動與感恩,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如果不是師父契而不捨的拉著我,拖著我,運用各種方法幫助我,在如漫漫長夜的人生,堅持為我舉燈引路(儘管我可能像個初生嬰兒ㄧ樣眼睛未開,毫無視力可言),ㄧ點一滴的餵我法乳、滋潤乾枯的心田,細心拉拔,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會在哪裡呢?
在這ㄧ堂課中,聽了法師說師父許多的公案,讓我更了解師父為我做的事,他為我走過最艱辛的路,偉人的心靈世界真的浩瀚無垠,也因為有偉人,我們生命的軌跡得以轉彎,人生變的有無限的可能啊!!感恩師長。
資料來源: 福智大專班(竹區) http://blog.yam.com/bwy_bamboo/article/679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