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淨行品偈(十二)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菩提道園地23
承前期「親近善知識軌理」,現在這個時候很難得到這樣圓滿德相的善知識,因為現在是諍世,末法時代的特徵是鬥爭堅固。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三個時期過後佛法就沒有了。正法的特徵是大家聽見了以後馬上去修行,聽了很容易就懂了,就算不懂稍微一問,弄清楚馬上就去修,修了也很容易成就。像法時修的人漸漸少了,大家就講道理,不過講完了道理還是去修,但是悟證、解脫的人,就不像正法時代那樣多了。末法的特徵是大家不修行了,互相爭吵,爭你有道理還是我有道理。也許有人會問:「修學佛法時也要學辯論,那到底是不是在爭吵呢?」不是,佛法的辯論是要把理路辨別得很清楚,它有一些基本的決擇關鍵,講到後頭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並不是大家爭強好勝。後面弟子相當中很明確地說:只要我們反省觀察內心,很容易清楚自己是以什麼心情來談這個問題。諍世的特點就是這樣,這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感。
諍世中真善知識很稀少,實際上就算是真的有善知識,我們也看不見。那怎麼辦呢?具備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德相也可以。這是宗大師根據經論告訴我們,前面的十個條件當中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這不是像作算術那樣十除以八,它有一定的次第,絕不可能說已經通達實性而沒有前面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一定是根本。實際上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我的老師很明確地告訴我:我們可找的師長有三種,全部條件都具足的最好;有五個主要條件的是中等。下等的至少應該具足三個條件:第一、他是以佛法為中心而不是以世法為中心。這個我們可以看得見,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看他對境的決擇,如果他對世間這些東西很在乎,對佛法很忽視,你依止他根本沒用;第二、他所追求的是為了後世,不為現世;第三個條件是德增,就是他的條件比你高,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找的師長所要具備的最起碼(下邊際)的條件。萬一連這樣都沒有呢?我的老師就沒講了。其實以這八分之一為下邊際的標準,還是從戒定慧三學上面開出來的。所以真正找到自己的老師,他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以什麼條件決擇。
以上是講老師的條件,那學生又該有哪些條件呢?(待續)
天地常經儒門精髓--《顏子聖學》23
◎夫今之人,有棄好相猶者;有好勇鬥很者;有恃強凌弱者;有以下犯上者;有分財產而失和者;有聽讒言而生怨者。雁行翼折,荊花枝殘,忘一本之源,傷同氣之雅,損祖宗之德,痛父母之心。乃如之人兮,其視夷齊之讓國,延蘇之化民,不可同日而語矣。
赞曰:同乳同胞本至親,壎箎雅奏篤天倫,白頭聚首長相慶,盈門靄若春瑞氣。
【原註】猶,謀也。讒音殘,好言人惡之謂也。雁行者,兄弟之齒,如雁行之有序,兄弟分離,如雁行之翼折。荊花者,田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義氣甚重,庭前紫荊樹,花葉茂盛,欲分財產,花忽憔悴,兄弟以此感而復合,紫荊仍復茂盛。讓國者,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父歿遺命立叔齊,叔齊讓伯夷,伯夷不就,二子同逃,國人立其仲子,延蘇化民事未詳。夫今世之人,多有見利竟忘其手足,營私何問乎親疏,有棄好相謀者,居心險詐,有好勇鬪狠者,殘暴性成,有恃強凌弱,以孤弱之可欺,有以下犯上,甘味心而越禮,分財產而失和,全是一片之私,聽讒言而生怨,不思往日之情,如雁行折翼而群散,紫荊憔悴以示悲,竟忘一本之根源,有傷同氣之雅量,奸詐百出,祖宗損陰而喪德,作惡作端,父母疾首以痛心,如此之人,以視夫夷齊之讓國,延蘇之化民,何可同日而語也。
赞詞:此言兄弟之德,兄弟者,手足也,宜相敬相愛,終其身而不離,則一門吉慶,合室同歡矣,古有詩云:「紫荊枝下還居日,花萼樓中合被時,從來同氣兄與弟,千秋休詠豆箕詩。」豆箕詩,乃曹植為其兄曹丕相逼而作云:「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為千古之恨事。
【白話試譯】現世的人,有的拋棄兄弟的情分而互相算計;有的好勇鬥狠;有的恃強欺弱;有的以下犯上;有的為分財產而失了和氣;有的聽信讒言而兄弟間產生怨心,有如群雁飛行同折翼而離散,又如田氏三兄弟欲分財產而荊花憔悴,忘記了兄弟本來分形同氣,出於同一本源,損傷了同氣之雅量,也耗損了祖宗之德澤,使父母痛心疾首,像這樣的人比起伯夷、叔齊以國相讓,延蘇的教化百姓,真是差得太遠了呀!
赞詞說:兄弟同飲母親奶水長大,是人世間最親的人,就像壎箎雅奏天倫之樂融融,能夠直到白首仍相互扶持,合室同歡,可說是值得慶祝的美事,就像門前有祥瑞的雲彩盈德,充滿春天和樂的氣息。
【心得記要】當今之人,常因利慾薰心,而忘了兄弟天倫之美,為分財產而反目成仇,屢見不鮮,比起伯夷、叔齊以國家之重尚且相讓,相差甚遠。人世間最可貴的是親情,失了天倫之美,再多的財產又何能長久得有呢?只有徒留笑柄而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