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馬.洛確仁波切2006蒞台弘法『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
頂禮至尊上師們
佛陀一切至言心要義,是諸賢善佛子所讚道,
希求解脫行者之津道,我今應隨己力而宣說。
於諸三有安樂不貪著,為成暇滿義利而精進,
登馬.洛確仁波切2006蒞台弘法『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
頂禮至尊上師們
佛陀一切至言心要義,是諸賢善佛子所讚道,
希求解脫行者之津道,我今應隨己力而宣說。
於諸三有安樂不貪著,為成暇滿義利而精進,
如何規劃生命中的財富 盧克宙 講於九十一年四月 新竹科學園區
我從小在父母與鄰居的讚賞中成長 由於我五歲就會兩位數的加法,許多人因此都稱讚我是天才兒童,都認定我長大後一定會輝煌騰達。當然,我因此也這麼認為。爸爸媽媽為了栽培我這個天才兒童,還特地用心請託,讓我進入明星學校。也許是從小就得到太多的肯定,所以,我不太認真,總認為我的輝煌騰達是本來就該如此,不必努力就該降臨。唸書時,我只讓自己名列前矛,從來不去努力爭取第一名。 雖然我不太努力,但是,運氣一直不錯。考中學時,以多於最低錄取標準○.三分僥倖進入台南第一志願的台南市中。中學畢業後,也僥倖進入台南一中。這時,我開始有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生平無大志,逍遙過一生。」
大學考進台大土木系。大一那年,是我真正用功讀書的一年,因為我決定轉系,而轉系必須要有好成績。我順利轉進台大電機系,還在二年級時得了書卷獎。大三、大四又鬼混了兩年。將畢業時,我在思考未來時,決定要當台大教授,可以住寬敞的日本式宅院,每年工作八個月,每週只上課八小時。於是,我開始準備考研究所。當時,我在美國的哥哥幫我申請到一份獎學金,我還寫信去退回,因為我不希望自己的未來周旋於金髮碧眼、講英文的國度。當然,我被家人狠狠的臭罵一頓。但罵一下就過去了,終身的生活才是大事。
準備研究所考試時,父親來台北玩,胃不舒服,就近在台大做檢查, 卻被 醫師告知已到癌症末期,開刀後,發現已擴散,未切除又縫合,我們就辦理出院,回家準備後事。我忙亂於父親的病,根本沒時間、沒心情準備考試。考試當天,我的室友勸我:「反正已經報名了,就去考考看,也沒什麼損失。」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應試,居然考上了。考上不久,父親就往生了。
上了研究所,我心中未來生涯的藍圖清晰浮現:讀碩士班時,擔任助教;然 後考 博士班,擔任講師;博士班畢業,擔 任副教授;然 後升教授。然後,有一天遇見一個女孩,非常投緣,忍不住就跟他結婚。結婚後開始思考一個家該有的條件,以及如何負責任的把一家之主的責任扛起來。當時,助教的月薪是六千元,實在不夠買房子,以及日後教養孩子所需,我於是努力思考如何賺錢,開始一切向錢看的生涯規劃。
當時是民國六十五、六十六年期間,英特爾的微處理器8080才剛問市,我在研究所學的微處理機的設計正熱門,於是興起離開學校,出外找工作的意念。很幸運的進入一家外商公司,不但錢多事少,而且,中國節日、美國節日統統放假,還有週休二日。 我做的是設計工作,只要負責規劃設計,並在時效之內交件即可,工作時間非常有彈性。我的工作就是設計,用微處理機來控制家電用品,例如:電視、冰箱、烤箱、微波爐等老闆很慷慨,除了優渥的薪資外,還有年終獎金。於是,我才三十出頭,卻已經五子登科:有了寬敞的房子、傲人的車子、美麗的妻子、聰明的孩子、存款簿裡還有許多銀子。
我當時想,一年一、二百萬,十年也不過一、二千萬,這樣的財富算輝煌騰達嗎?我很希望能更有番成就,才不會辜負我的聰明才智,但也怕改變現狀而一無所有。我像許多對生命產生疑惑的人一樣,終於去找算命仙解惑。 算命仙告訴我:「年輕人,你會成功,你會家財萬貫,富甲一方,你會走大運到六十歲。不過你天生勞碌命,六十歲後身體會垮。」我追問:「家財萬貫到底是多少?」算命仙回答:「幾十億跑不掉。」 我心想:「如果,家財萬貫跑不掉,我幹嘛還要勞碌的去工作?」我於是開始思索,如何獲取財富。在七十年代早期,房地產暴漲,我於是買預售屋,然後轉手,每年也賺進一、二百萬利潤。我也開始玩股票,從八百點開始買,正逢股票一路上飆,從八百點到一千點、二千點、五千點,一直到九千點。每天中午,我都打電話問我太太:「今天漲停還是跌停?」每天都是兩、三百萬的賺進或損失。這樣炒作股票,幾年下來累積的資產就近億元。
股市上漲九千點後,我決定不要繼續這樣勞碌賺錢,我要開始逍遙過一生。說停就停,第二天,我把手上的股票統統殺出,退掉財經報,關掉電腦的股市連線,打算好好享受人生。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袞卻格西講述)
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同時具足一切修學佛法的內、外在條件──八暇、十滿的人身,就應該慶喜自己。這麼難得的機會,未來要再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話,也不是永遠擁有的。所以為了追求無量來世的利益,我們應該生起清淨的皈依心,並且謹慎地注意因果,也就是何種行為該斷除、何種行為該修持,按照自己的能力好好做,逐漸使業更清淨。
如果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希望來世能生到人天善道,這個目標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天道的安樂,只不過是短暫的,並不能永遠保持。生死的本質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壞苦或是行苦。
在生死當中沒有絕對的朋友或敵人,身處上層或下層社會,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中的現象不可依賴。生死輪迴的經歷就是經歷生老病死的種種苦,不斷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狀況。除非達到覺悟境界,才能脫離生死苦。
若修學佛法,只是因無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脫離它,這個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謂大乘,是指你發心學佛唯一的動機,是要使一切有情脫離痛苦,成就究竟的安樂──佛果。
因此不管用禪思、誦經或念佛,只要動念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那怕是只誦一部經或念一句佛號,所造的功德就像佛所關心的眾生的數量那樣大。假定這種隨時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態能夠維持,那麼連穿衣、吃飯,都不會造惡業,因它的基礎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
然後把一切善業的功德迴向眾生,希望它變成眾生安樂的因。也許你會想:「這樣迴向,那我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念頭來自把我當做實有的,這種無明,來自愛惜自我的心。兩者都是根本的惑癡。事實上,我們利益一切眾生時,間接的也是利益自己。
如果修學佛法,一切修持及所作所為,都僅僅為眾生願生善趣,期望利益一切眾生;追求佛果,也是希望能給有情安樂,這就是修我們的心,培養這種利他的念頭,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時,困難就會變得非常渺小。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發心拿武器來攻擊我們,我們知道父母的心有問題,不但不想報復,反而生起悲憫;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如遇敵人欲奪取我們的財物,危害我們的身體或生命,我們也可以把他當成是中了煩惱毐而發狂的眾生。如此思惟,就可以減少對這類眾生的瞋恨心。
修心八偈
朗日塘巴金剛獅子(多傑僧格)著
陳智音由藏譯漢
我視一切諸有情 勝過如意摩尼寶
以修勝義之意樂 唯願恒常而珍惜
任與誰等共處時 一切人中我居下
並願至誠從心底 珍視他人為高上
一切行為察自心 若有煩惱才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