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春07班法師關懷摘錄
淨遠法師@2008071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佛法最精要的部份,它可以說含攝三藏所有佛經、論典的內涵,為什麼你這一生可以遇到佛法,而且遇到佛法裡最精要的部份,如果你過去沒有累積這一份資糧是不會遇到的,所以各位可以學下來,而且越學越歡喜,這是你善根不斷被啟發的現象,只要你能進入它的內涵,應該是你宿世的善根,所以這一點要好好珍惜。
Q學到目前為止,有幾項很難,第一是很難調伏,第二是無明煩惱隨時都會出現,學習的過程中很煎熬,想要調伏習性去觀功念恩感覺很苦,是否過程必然就是這樣?
A:你在廣論班出席率高,代表已調伏了,你在依你以前不一樣的方式改變生活,生活作息改變就是進步,還有你從小就是軍人本性嗎?你是後天被培養的,這表示你有被調伏的能力,既然你有這樣能力,就看你得到什麼樣調伏的方法,就可以被改變成什麼樣的器皿來;因為你遇到的是軍校,所以變成這樣的性格,如果你遇到的是文學家,你可能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如果遇到日常老和尚這樣的師父,從小就跟他出家呢?所以重點是我們具不具足改變的能力,從這點來說,每個人都有,關鍵在那呢?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進度-善知識,你遇到什麼樣的人,他就給你什麼樣的引導,你就改變了。所以,以前老和尚常說:「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關鍵就在這裡,雖然我們會覺得世間多少有點不如意,可是至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遇到另外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佛陀,我們跟祂學習,學習祂的方法,也許有一天可以被塑造成佛陀。
你能夠在這行裡拼到現在,一定有你的本事,為什麼不好好善用這些本事,依著正確的方法,一定會進步!所以要常常隨喜自己有進步的那一點點,不要覺得進步很少,每個人都是積沙成塔的,從一點一滴慢慢做。佛陀在久遠劫以前,跟我們一樣煩惱很重,可是祂透過正確的方法,結果祂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應該對自己有調伏的能力,充滿無比的希望,這種能力在佛法裡稱為佛性、它等於離苦得樂,這是人人都有的本能,不假天成,連一隻螞蟻都有,而且有些動物,本事比人還厲害。像螞蟻你給它一堆白糖跟一堆糖精,它絕對不會選糖精的,人還要嚐過才知道,可是已經吞到嘴巴裡去了。所以每一種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特點,我們稱為佛性,只要有這種佛性在,你一定不要放棄,如果得到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你就會變得很好,這點大家應該感到高興,充滿無限希望。
Q我的現狀是每次來上課都很歡喜,可是現實所遇家庭安頓問題又覺很勉強,如何找到平衡點?
A:一般我們都是勉而行之,不可能萬事都是順順利利,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困難,為什麼都能夠安忍、能夠去協調?就你來說,為了順應家人等等,乃至於不來,他們會不會再給你其他麻煩?我們要記得,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你滿足了他這點,他還有另外一個要你滿足他,即然在世間做任何事情,還是來這裡學廣論都有困難;世間為了得到利益,我們可以克服困難,我們來學佛法,也可以得到利益,為什麼不能勉強克服它呢?我們在世間再怎樣努力,不過是幫你得到一份薪水,還有一份稱讚,就是我們講的名跟利,再來就沒有了!因為這些都帶不走,等到死亡的那一天,這一生努力的什麼都帶不走,可是我們透過學習,學到更多世、出世間知識,並且信受而改變了自己,這種心靈的力量我們稱為「業」,業是可以帶的走的。各位學了三、四個月來,你有沒發現你的觀念有些改變?還有你的行為有些改變?而且是偏向正面的,它會在你的業裡留下深遠影響,因為你的後半生,以及未來的多生,產生牽連的力量,它會讓你從好的方面一直發展,所以從這點來說,利益就很大了,跟前者的利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我們之所以牽就別人、配合別人,總是不希望別人生氣、痛苦,這件事讓他滿意了,其他事有沒有讓他滿意呢?縱使這一生你讓他滿意了,下生呢?得到物質的東西轉世即消失,當我們看清楚方向,學習正確的知識,並且依著知識,改變自己的心靈,你就不斷的成長,一生又一生,有一天會成為聖者。聖者會有更大心靈的力量,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那時候,你現在的家人,你現在的朋友,全部都可以因為你的進步而得救,你可以告訴他更多智慧的方法,讓他了解這些好處。你會很堅定,雖然現在讓家人有些痛苦,確信只有我努力提升,這一生就可以給他們好的榜樣,讓他們也可以慢慢走上來。我出家十八年,看到好多跟著師父學習的廣論同學,一個個變改過來,他變好了,結果全家都受益,這種利益要從比較長遠來看,並且要忍受很多眼前的不方便,但是這種利益。
Q老師自己都有很多過不去的關,不知道對同學是否真的能幫助到?有時候要幫,也覺得是不太容易的!
A:只要是想幫助人的人,都會碰到這些問題,各行各業都會碰到,老闆很想幫員工,可是員工不一定領老闆的情,幫助別人成功的關鍵有二:愛心和智慧,如果智慧善巧越來越多,看得事情越來越精準,你可能會找到問題的徵結。譬如說這本本子,你看到的是封底,那你看的到封面有什麼東西嗎?為什麼看不到?因為看的角度不同,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面,雖然這樣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郤天天發生在我們的周遭,我們郤不會特別注意它。所以學生的痛苦,你怎麼去了解到它?不是單單表面看到的,就可以判斷,還有很多他不講的,真的幫到一個人,要看清楚事實的真相,你才有點子給他;那要多長的時間才讓自己有智慧、可以看到事情的真相呢?我們要解決一個人問題,一定要對他問題徹底的了解,才能對症下藥。
這要花多久時間?這生看來是沒辦法的,除了聖者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祂可以看到一切問題的真相,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成為聖者。既然有人可以做到聖者,有這麼高的智慧,那我們要以此為目標。所以要能解決別人問題的前提,就是要成為聖者。怎樣成為聖者呢?要透過學習,如何成為像佛陀那樣的大乘聖者?眼前要種因,最關鍵的是不能放棄你自己及不放棄他,不放棄你自己會成為二乘聖者,再加上不放棄他,就有可能成為大乘聖者。
即使我們現在一再碰到挫折,可是你心不要冷掉,你始終要一本初衷,懷著那顆熱誠的心,發誓我永遠要幫你,我現在幫不了你,可是我不放棄你!因為你不放棄他,你在心的造作裡面,會永遠跟他在一起,等到有一天,你隨著你的資歷多一點,你就能多幫他一點,經過這麼多年努力下來,你也是累積到很多經驗、善巧方便,那顆想幫人的心有經過磨練,這說明你已耐得起磨練了、累積很多善巧智慧,只要不停止一直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
所以只要把時間拉長、拉到最高目標,如果有一天你能夠成佛,你就能寫出像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的論典,可以幫助多少人?為什麼宗大師祂能夠幫助我們那麼多人呢?因為他都走過這段歷程,他的悲心不放棄我們,他的智慧圓滿了,他看清楚我們人生的問題,所以祂才能把它寫出來,讓我們去學習,改善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要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圓滿的功德,對比之後,發現自己還有不夠的地方,努力去學習,鼓舞自己努力學習不放棄別人。
我這樣回答,好像沒有辦法回答、解決你的問題,可是我確信這樣的道理是可以解決你心的問題,因為所有問題解決的核心,在自己內心的成長。你內心成長了,雖然問題沒有解決,可是你會得到快樂,當你快樂時,你就會永遠奮鬥下去。但是如果顛倒過來,我們把快樂的來源來自於別人問題的解決,在我們凡夫身上,你會永遠痛苦的,因為你永遠做不到,即使他跟你說:「老師,謝謝你幫助我」,可是你會發現他還有另一個問題出現,你永遠幫不完。如果你透過幫助別人,自己吸收到智慧,吸收到愛心的增長,你會無比的喜悅,這點才是支持你永遠走下去,沒有間斷的泉源。
Q很多新學員沒有親眼見過師父,雖很景仰師父,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高?請法師分享跟著師父學習的經驗,從法師眼中看出去的師父,是什麼樣的師父?
A:介紹師父的功德,一方面是非常的喜悅,因為那是我的恩師,另一方面又非常的惶恐,因為師父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聖者,我怕講錯了,會對不起師父和聽的人。我跟著師父十八年,師父是一位嚴格自律的人,他的修行是表現於生活之中,而不是表現於禪定裡面,他是可以讓我們可以摸得到和嗅得到修行味道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都會告訴我們因的重要,他不會在乎果,因為你種了因,因正則果圓。
我想講一些生活細節,從這些生活細節中,看出師父嚴謹的生活態度,像師父不贊成我們吹冷氣,早期在福智精舍時,夏天很熱,有一居士送來十台風扇,師父滿他供養的心後,叫我把風扇鎖入庫房,一放就放了兩年。
有一次和師父及總幹事去印度辦事,室外四十幾度,我怕師父熱著了,預定了一部有冷氣的計程車,有冷氣的比沒冷氣的租金貴一倍,師父嫌我浪費,罵了我幾句。結果出德里是半夜,不用開冷氣,白天後天氣漸熱,我暗示司機開冷氣,司機說very sorry,現在是上山不能開冷氣,否則車子爬不動,結果冷氣連開都沒開,師父說你看白花了一倍錢!害我滿腹委曲。
下山後要訂旅館,旅館有兩種房間,一種有冷氣、一種沒冷氣,租金只差一百塊盧比而已,師父已經指定要訂三間沒冷氣的房間。沒多久,總幹事中暑了,師父指示趕快幫他換一間有冷氣的房間,並細心幫他看好出風口,確定頭部不會被冷氣吹到後才離開房間。後來我要去門辦事前先去跟師父回報,師父房間門口虛掩著、敲了門後推開門,看到令我一生難忘的一幕,師父就坐在落地窗前,打著赤膊,坐在矮凳子上,喘著大氣,我心想再花一百塊盧比,不就有一個冷氣房間,可以好好誦經、批公文,師父何苦這樣呢?我心裡雖這樣想,但師父寧可自己熱,也不願意冷氣機之熱氣薰別人,我很感動、含著眼淚出門,為什麼?師父不講妄語,他不是做給人看的,他講簡樸,自己就這樣做;如果我不是出去辦事,走到他門口,我永遠看不到那一幕。
又有一次師父要搭國內飛機去高雄,有一位居士從法人辦公室載師父到機場,那個居士知道師父不吹冷氣,就把冷氣關掉,停在停車場裡面等師父,師父一上車就叫他開冷氣,司機內心想師父不是不吹冷氣的嗎?起了疑問,終於鼓起勇氣問師父,師父您不是教我們不要吹冷氣,為什麼又要開冷氣呢?師父說,我是不鼓勵吹冷氣,可是我剛從冷氣房間出來,坐到這麼熱的車子裡,然後又要到有冷氣的機場裡面,我身體短時間調適不過來就會感冒,我生病不是我個人的事情,很多事會被耽擱。講這故事的意思,師父是有原則的,而且他原則很靈巧,一般人捉摸不到的。
再講一個刷牙的故事,早期用黑人牙膏刷完牙,水漕邊留下很多一點點的牙膏白漬,師父郤是一滴都沒留下來,侍者對他說:師父你好節省哦!師父說:你們都是為了節省而節省,我不是,我是因為精確,你們擠牙膏怎麼擠?我擠牙膏是擠在牙刷的正中央,量多少都算好,所以一刷就刷完了,我因為精確做到了,自然就節省了,這是師父的戒功德,他對人對事判斷的很清楚,這是他對小事情謹慎的地方。謹慎到什麼程度?他的辦公桌有七個抽屜,每個抽屜放什麼東西,十年來一模一樣,沒有什麼變化,每個抽屜打開來,次第非常清楚,要證件或要印章時,他就打電話給侍者,你把我抽屜第幾行第幾排第幾張拿出來,就是我要的證件,他小地方都可以做得很細膩。還有他守時的觀念,他不管去那裡,講幾點就是幾點,他一定到,不會遲到,他對我們也是要求這樣,即使生病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三點五十打板,到三點五十一分還沒打板,他就抱病親自下去打。他生病了,一般人會顧自己,可是他會顧著常住的規矩,他是用很嚴謹的角度看待他自己和他的弟子,對我們相當嚴厲,但是他對在家居士非常好,因為不同的族群,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
以上這些是小故事,可是師父他宏觀的時候大的不得了,像我們現在有機事業可以推動那麼成功、文教事業推動那麼深廣,還有淨智事業可以影響那麼多人,如果他沒有做全盤精心的策劃及推動,絕對不會自然而然、無中生有、湊巧形成的,那是師父早期做的宏觀的佈局,因為小的地方的觀顧到,所以大的地方也能觀照到;在最小的緣起上都不忽略,所以呈現出來就是最圓滿的果報。